生命中的苦,往往來自於無法接受變化。佛經所說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等諸多煩惱,其根源,正是因為我們不了解「無常」的本質。當意外發生,當失去親人,當災難降臨,我們才驚覺世事的脆弱。
《梵網經菩薩戒》說:「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日難保。」無常,從不是威脅,而是真實。看清它,才能從執著中解脫。
《雜譬喻經》記載一位聖醫耆域,他能辨萬草之性,隨機調配藥方治癒病痛。他曾將藥草製作成童子形,只要人們見到這「藥草童子」,便能百病痊癒。當他圓寂後,眾草悲泣,因無人再能辨識它們的療效。唯有一株訶梨勒不哭,說:「我能自療百病,無須人辨。」
佛陀如同耆域,眾法如同藥草,而訶梨勒正是「無常」的象徵。即使佛不在世,只要我們觀照無常,也能如實調心,減損煩惱。
眾生之所以苦,是因為妄執「無常為常」,將會改變的當成永恆不變。若能修習無常觀,便能放下不必要的抓取與恐懼。
《八大人覺經》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一切現象,都處於生滅流轉之中。但人們常將有限視為長久,對變動感到害怕。
佛陀慈悲開示:山河有壞,生命有老病死,念念之心也不斷變化。能從中體悟緣起性空,自然能從執著中鬆手,轉苦為慧。
修習佛法,就是學會看清因果與緣起。當知一切皆因緣和合而生,也必隨緣而滅,就不會被世間的得失悲喜左右。不執著果報,不染著功德,這才是通往解脫的正道。
無常,不是失去,而是提醒我們,當下即最珍貴。願我們不再恐懼變化,而能勇敢面對,並安心於當下。
生命中的苦,往往來自於無法接受變化。佛經所說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等諸多煩惱,其根源,正是因為我們不了解「無常」的本質。當意外發生,當失去親人,當災難降臨,我們才驚覺世事的脆弱。
《梵網經菩薩戒》說:「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日難保。」無常,從不是威脅,而是真實。看清它,才能從執著中解脫。
《雜譬喻經》記載一位聖醫耆域,他能辨萬草之性,隨機調配藥方治癒病痛。他曾將藥草製作成童子形,只要人們見到這「藥草童子」,便能百病痊癒。當他圓寂後,眾草悲泣,因無人再能辨識它們的療效。唯有一株訶梨勒不哭,說:「我能自療百病,無須人辨。」
佛陀如同耆域,眾法如同藥草,而訶梨勒正是「無常」的象徵。即使佛不在世,只要我們觀照無常,也能如實調心,減損煩惱。
眾生之所以苦,是因為妄執「無常為常」,將會改變的當成永恆不變。若能修習無常觀,便能放下不必要的抓取與恐懼。
《八大人覺經》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一切現象,都處於生滅流轉之中。但人們常將有限視為長久,對變動感到害怕。
佛陀慈悲開示:山河有壞,生命有老病死,念念之心也不斷變化。能從中體悟緣起性空,自然能從執著中鬆手,轉苦為慧。
修習佛法,就是學會看清因果與緣起。當知一切皆因緣和合而生,也必隨緣而滅,就不會被世間的得失悲喜左右。不執著果報,不染著功德,這才是通往解脫的正道。
無常,不是失去,而是提醒我們,當下即最珍貴。願我們不再恐懼變化,而能勇敢面對,並安心於當下。

無常觀是佛教核心教義之一,它指出世間萬物都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中,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在佛教中,這被稱為「諸行無常」,是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之一。
《阿含經》中記載佛陀常教導弟子觀察無常,以「無常、苦、空、無我」四法印來觀察世間。觀無常可以幫助人看清現實,減少執著,進而達到解脫。
文中提到的耆域(又稱耆婆),在佛教歷史中是著名的醫師,曾為佛陀及僧團治病,在《佛本行集經》等經典中有記載。而訶梨勒(又稱訶子)是印度傳統藥材,被認為能治療多種疾病,在許多佛教典籍中被視為藥中之王。
「五陰」(又稱五蘊)指色、受、想、行、識,佛教認為這五種組合構成人的身心,但它們都是無常變化的,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理解這一點有助於減少對自我的執著。
「四大」指地、水、火、風四種元素,佛教認為物質世界由這四大元素組成,也都是無常變化的。
緣起法是佛教另一重要教義,指萬事萬物都是由因緣條件和合而生,也會隨著因緣條件的變化而滅。理解緣起可以幫助人放下執著,接受變化。
在實踐上,佛教鼓勵通過禪修(如觀呼吸、觀身、觀心)來體驗無常,培養正念,活在當下。正如《金剛經》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