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上善若水——最柔也最強的智慧之道

2025-05-19 10:02  撰稿 / 璽硯

(圖/AI生成)(圖/AI生成)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說最善良的人有如水的品德。短短幾句話,道出聖人之德,亦揭示修道者的處世智慧。

水有三大特質,是聖人品德的最佳比擬:

(一)利益萬物而不居功
水滋養萬物、澤被四方,不問回報,也不居功。《道德經》說:「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這正是最高德行的寫照:成就他人而不主宰,無所爭執卻無所不在。真正的大德不張揚,因而無所不能成就。
(二)處下而不爭
水總是向下流,樂於居卑處。世人皆爭上位,唯有水甘居下流,反而成為百川所歸。老子認為:「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領導者若能處下、不爭,反而更易得人心。這種無為而治、以退為進的智慧,正是「柔勝剛」的極致運用。
(三)柔弱克剛強
水為至柔之物,卻能滴水穿石、奔流不息。《道德經》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柔不是無力,而是包容、變化與持續;剛雖可一時制勝,卻難長久。如老子所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柔者生,剛者死,這是一種生命的啟示。

這樣的智慧並非遠離現實,而是對人性深刻觀察後的處世之道。守柔、處下、不爭,並非退縮與懦弱,而是一種內斂的力量,是深明進退得失之道的高階修行。

老子認為居上位的領導者,也應如水一般無爭無欲:「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讓人民不覺其威、不受其壓,卻自然願意追隨。這不是手段,而是德行的自然流露。

在現代社會,過度競爭與自我中心的文化讓人心浮動焦躁,老子「上善若水」的哲理提醒我們:最終能成大事者,不是最強硬的,而是最能包容、最能轉化的。能與世界柔性互動,能不以我執橫行,方能真正無往不利。


現正直播
←回上一頁

也許您會感興趣


名家

在日常中遇見佛陀:《法華經》教我們的成佛之道

佛陀已入涅槃,我們無法親炙,但《妙法蓮華經》告訴我們:成

2025-05-16 12:21

好好聽Podcast

拍賣官開講囉/郎世寧宮廷畫5億成交!清代寫實畫風掀收藏熱潮

中西交融的宮廷華彩:郎世寧《錦春圖》描繪富貴吉祥的藝術風貌

2025-05-15 18:01

好好聽Podcast

拍賣官開講囉/皇族畫鬼也風雅!溥心畬《鬼趣圖》詩畫合璧驚艷現世

舊王孫筆下的鬼趣世界:溥心畬《鬼趣圖》展現詼諧幽默與隱逸情懷

2025-05-15 17:17

名家

野馬效應:真正可怕的是失控的情緒

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小型吸血蝙蝠,雖然吸血量極少,卻會令野馬

2025-05-15 09:34

名家

嫉妒是隱形的貧窮,隨喜才是智慧

看到他人成功時,我們是否曾心生酸意:「那麼年輕就開跑車,

2025-05-14 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