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在日常中遇見佛陀:《法華經》教我們的成佛之道

2025-05-16 12:21  撰稿 / 璽硯

(圖/AI生成)(圖/AI生成)

佛陀已入涅槃,我們無法親炙,但《妙法蓮華經》告訴我們:成佛不只是過去佛陀的事,也是每一位眾生本自具足的潛能。

這部被譽為「經中之王」的《法華經》,是佛陀住世最後八年的總結之教,其核心思想即在揭示:「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不論是聲聞、緣覺或菩薩,終將歸一於佛果。佛陀在講經過程中為弟子逐一授記,明言:人人皆可成佛。這不僅打破大小乘之分,也深刻肯定了眾生平等的佛性。

《法華經》自西元三世紀傳入中國後,深植東亞佛教文化。天臺宗創立者智者大師即以本經為根本,開展「一念三千」的圓融教觀,而〈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的悲智形象,也成為信仰的核心。這部經不僅是佛法的智慧寶庫,更以寓言、譬喻與偈頌交織,讀來如詩如畫,深具文學魅力。

其中著名的「法華七喻」,如火宅喻、化城喻等,將佛法譬如救命之車,引導眾生脫離三界之苦。佛陀以無數譬喻,層層遞進,因機施教,只為讓眾生開解本具的佛性。憨山大師曾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法華經》不只是高遠哲理,更有具體修行法門。受持、讀誦、書寫、供養皆是實踐之道。聖嚴法師年幼時便從誦持〈普門品〉入門,終身與觀音法門相應。常不輕菩薩以禮敬感化眾生,藥王菩薩以燃身供養象徵奉獻,妙音菩薩以音聲安撫人心,普賢菩薩守護修行人……每一位菩薩,都是日常可親近的典範。

此外,《法華經》以〈如來壽量品〉破除時間觀,明示佛陀非真入滅,而是因應機緣暫隱其身。佛陀未曾遠離,菩提智慧也不在他方,而在當下的每一念、一行之中。

《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哪怕是一聲佛號,一朵花供養,一次禮拜,都能開啟我們本具的智慧之光。成佛,並非遙不可及的神話,而是從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修行累積。

一行禪師說:「當我念誦《法華經》時,仰望夜空,觸目盡皆菩薩,而佛陀的手,就在我自己手中。」這就是《法華經》的真義:讓我們不再尋找遠方的佛,而是看見此時此刻的自己,也能成佛。


現正直播
←回上一頁

也許您會感興趣


好好聽Podcast

拍賣官開講囉/郎世寧宮廷畫5億成交!清代寫實畫風掀收藏熱潮

中西交融的宮廷華彩:郎世寧《錦春圖》描繪富貴吉祥的藝術風貌

2025-05-15 18:01

好好聽Podcast

拍賣官開講囉/皇族畫鬼也風雅!溥心畬《鬼趣圖》詩畫合璧驚艷現世

舊王孫筆下的鬼趣世界:溥心畬《鬼趣圖》展現詼諧幽默與隱逸情懷

2025-05-15 17:17

名家

野馬效應:真正可怕的是失控的情緒

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小型吸血蝙蝠,雖然吸血量極少,卻會令野馬

2025-05-15 09:34

名家

嫉妒是隱形的貧窮,隨喜才是智慧

看到他人成功時,我們是否曾心生酸意:「那麼年輕就開跑車,

2025-05-14 11:07

名家

金剛怒目,菩薩低眉

有人認為修行者被欺負就該毫無底線忍辱,實則不然。沒有鋒芒

2025-05-13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