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已入涅槃,我們無法親炙,但《妙法蓮華經》告訴我們:成佛不只是過去佛陀的事,也是每一位眾生本自具足的潛能。
這部被譽為「經中之王」的《法華經》,是佛陀住世最後八年的總結之教,其核心思想即在揭示:「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不論是聲聞、緣覺或菩薩,終將歸一於佛果。佛陀在講經過程中為弟子逐一授記,明言:人人皆可成佛。這不僅打破大小乘之分,也深刻肯定了眾生平等的佛性。
《法華經》自西元三世紀傳入中國後,深植東亞佛教文化。天臺宗創立者智者大師即以本經為根本,開展「一念三千」的圓融教觀,而〈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的悲智形象,也成為信仰的核心。這部經不僅是佛法的智慧寶庫,更以寓言、譬喻與偈頌交織,讀來如詩如畫,深具文學魅力。
其中著名的「法華七喻」,如火宅喻、化城喻等,將佛法譬如救命之車,引導眾生脫離三界之苦。佛陀以無數譬喻,層層遞進,因機施教,只為讓眾生開解本具的佛性。憨山大師曾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法華經》不只是高遠哲理,更有具體修行法門。受持、讀誦、書寫、供養皆是實踐之道。聖嚴法師年幼時便從誦持〈普門品〉入門,終身與觀音法門相應。常不輕菩薩以禮敬感化眾生,藥王菩薩以燃身供養象徵奉獻,妙音菩薩以音聲安撫人心,普賢菩薩守護修行人……每一位菩薩,都是日常可親近的典範。
此外,《法華經》以〈如來壽量品〉破除時間觀,明示佛陀非真入滅,而是因應機緣暫隱其身。佛陀未曾遠離,菩提智慧也不在他方,而在當下的每一念、一行之中。
《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哪怕是一聲佛號,一朵花供養,一次禮拜,都能開啟我們本具的智慧之光。成佛,並非遙不可及的神話,而是從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修行累積。
一行禪師說:「當我念誦《法華經》時,仰望夜空,觸目盡皆菩薩,而佛陀的手,就在我自己手中。」這就是《法華經》的真義:讓我們不再尋找遠方的佛,而是看見此時此刻的自己,也能成佛。
佛陀已入涅槃,我們無法親炙,但《妙法蓮華經》告訴我們:成佛不只是過去佛陀的事,也是每一位眾生本自具足的潛能。
這部被譽為「經中之王」的《法華經》,是佛陀住世最後八年的總結之教,其核心思想即在揭示:「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不論是聲聞、緣覺或菩薩,終將歸一於佛果。佛陀在講經過程中為弟子逐一授記,明言:人人皆可成佛。這不僅打破大小乘之分,也深刻肯定了眾生平等的佛性。
《法華經》自西元三世紀傳入中國後,深植東亞佛教文化。天臺宗創立者智者大師即以本經為根本,開展「一念三千」的圓融教觀,而〈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的悲智形象,也成為信仰的核心。這部經不僅是佛法的智慧寶庫,更以寓言、譬喻與偈頌交織,讀來如詩如畫,深具文學魅力。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由鳩摩羅什於東晉弘始八年(公元406年)譯成中文。這部經典在東亞佛教傳統中具有極高地位,被譽為「諸經之王」。
關於「法華七喻」,這是《法華經》中用來闡述佛法的七個著名比喻:1.火宅喻(《譬喻品》):比喻三界如火宅,眾生沉迷其中不知出離;2.窮子喻(《信解品》):描述富家子流落他鄉,不知自己身份,喻眾生忘失本性;3.藥草喻(《藥草喻品》):比喻佛法如雨,眾生根機不同而受益各異;4.化城喻(《化城喻品》):比喻二乘法如中途休息的化城,最終目標是佛果;5.衣珠喻(《五百弟子授記品》):比喻眾生本有佛性如衣內明珠,卻不自知;6.髻珠喻(《安樂行品》):轉輪聖王將髻中明珠賜予大臣,比喻佛陀傳授一乘妙法;7.醫子喻(《如來壽量品》):比喻佛陀如良醫,為救治眾生示現涅槃。
《法華經》共分為28品,其中尤為著名的是第25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常被單獨流通,成為觀音信仰的重要經典依據。此品詳述觀世音菩薩如何尋聲救苦,以三十三種不同形象應機度化眾生。
《法華經》的核心思想是「開權顯實」和「會三歸一」,即揭示佛陀先前所說的小乘教法只是權宜之計(方便法門),最終目的是引導所有眾生走向成佛之道。這種思想打破了修行者之間的階級觀念,確立了「人人皆可成佛」的平等思想。
在中國佛教史上,《法華經》對天台宗影響最為深遠。天台宗祖師智顗(智者大師)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等注疏,以「一念三千」的圓融思想闡釋經義。此外,中國淨土宗的發展也受到《法華經》的影響,特別是其中對佛國淨土的描述。
在日本,《法華經》更是被奉為最高經典,日本天台宗和日蓮宗均以此經為根本。日蓮(1222-1282)特別推崇《法華經》,創立了以持誦「南無妙法蓮華經」為主要修行方法的宗派。
《法華經》除了宗教意義外,其文學價值也極高。經中大量使用譬喻、寓言和詩偈,語言優美生動,被認為是佛教文學的典範之作。同時,
其中著名的「法華七喻」,如火宅喻、化城喻等,將佛法譬如救命之車,引導眾生脫離三界之苦。佛陀以無數譬喻,層層遞進,因機施教,只為讓眾生開解本具的佛性。憨山大師曾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法華經》不只是高遠哲理,更有具體修行法門。受持、讀誦、書寫、供養皆是實踐之道。聖嚴法師年幼時便從誦持〈普門品〉入門,終身與觀音法門相應。常不輕菩薩以禮敬感化眾生,藥王菩薩以燃身供養象徵奉獻,妙音菩薩以音聲安撫人心,普賢菩薩守護修行人……每一位菩薩,都是日常可親近的典範。
此外,《法華經》以〈如來壽量品〉破除時間觀,明示佛陀非真入滅,而是因應機緣暫隱其身。佛陀未曾遠離,菩提智慧也不在他方,而在當下的每一念、一行之中。
《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哪怕是一聲佛號,一朵花供養,一次禮拜,都能開啟我們本具的智慧之光。成佛,並非遙不可及的神話,而是從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修行累積。
一行禪師說:「當我念誦《法華經》時,仰望夜空,觸目盡皆菩薩,而佛陀的手,就在我自己手中。」這就是《法華經》的真義:讓我們不再尋找遠方的佛,而是看見此時此刻的自己,也能成佛。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