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佛像不是偶像,是修行的鏡子

2025-05-20 10:12  撰稿 / 璽硯

(圖/AI生成)(圖/AI生成)

你是否也曾疑惑過,佛教徒對著佛像禮拜,究竟是在做什麼?是在崇拜偶像嗎?其實,佛像並非遙不可及的神祇,而是我們內在慈悲與智慧的投射,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一面鏡子。

最早的佛像,源於弟子們對佛陀的思念。當佛陀前往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久久未歸,弟子們便雕刻了一尊佛像,供人禮敬,彷彿佛陀仍在世間。此後,佛像逐漸成為人們憶念佛德、精進修行的憑藉。

然而,禮拜佛像的目的,並不在於膜拜那個外在的形體,而是藉由這個動作,提醒自己要學習佛陀的慈悲、智慧與願行。佛像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引導我們向內觀照,反省自己的起心動念。

如果你是佛教的初學者,將佛像視為神聖,是很自然的事。就像我們剛開始學習一門新的技藝,總是會先模仿老師的動作。但是,當我們對佛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後,就會明白佛像並非為了求福祈願而設,而是為了引發我們的信心、恭敬與慚愧心。

禮拜佛像,其實是在進行身、口、意的三業清淨:
(一)身體頂禮謙卑地彎下身體,放下我慢。
(二)口稱佛號:專注地念誦佛號,收攝散亂的心念。
(三)意念觀想:觀想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提醒自己要學習。

透過這一拜一念,我們能夠攝心調伏,發願行道。

佛像是否莊嚴,不在於它的外表是否華麗,而在於它能否引發我們內心的清明。佛像不說話,卻能啟發我們深思;佛像一動也不動,卻能引導我們向善。

因此,禮佛的重點不在於形式上的完美,而在於當下我們是否願意真誠地懺悔、發願、並努力實踐。真正的修行,是以佛為鏡,觀照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是否也擁有佛陀那樣的慈悲和智慧。

佛像所代表的,是佛陀的願力與教法。透過禮佛,我們能夠與佛心相應,感通佛陀的悲願,進而提升自己的信願行。

佛法不在偶像崇拜,而在於轉化煩惱,啟發智慧。拜佛不是向外祈求,而是向內觀照;不是崇拜形體,而是實踐法義。佛像是修行的方便,目的是引導我們回歸本具的覺性。

唯有如此,禮佛才不會流於形式,而成為真正的實修。以佛為鏡,照見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活出更加清淨自在的人生。


現正直播
←回上一頁

也許您會感興趣


名家

上善若水——最柔也最強的智慧之道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2025-05-19 10:02

名家

在日常中遇見佛陀:《法華經》教我們的成佛之道

佛陀已入涅槃,我們無法親炙,但《妙法蓮華經》告訴我們:成

2025-05-16 12:21

好好聽Podcast

拍賣官開講囉/郎世寧宮廷畫5億成交!清代寫實畫風掀收藏熱潮

中西交融的宮廷華彩:郎世寧《錦春圖》描繪富貴吉祥的藝術風貌

2025-05-15 18:01

好好聽Podcast

拍賣官開講囉/皇族畫鬼也風雅!溥心畬《鬼趣圖》詩畫合璧驚艷現世

舊王孫筆下的鬼趣世界:溥心畬《鬼趣圖》展現詼諧幽默與隱逸情懷

2025-05-15 17:17

名家

野馬效應:真正可怕的是失控的情緒

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小型吸血蝙蝠,雖然吸血量極少,卻會令野馬

2025-05-15 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