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佛像不是偶像,是修行的鏡子

2025-05-20 10:12  撰稿 / 璽硯

(圖/AI生成)(圖/AI生成)

你是否也曾疑惑過,佛教徒對著佛像禮拜,究竟是在做什麼?是在崇拜偶像嗎?其實,佛像並非遙不可及的神祇,而是我們內在慈悲與智慧的投射,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一面鏡子。

最早的佛像,源於弟子們對佛陀的思念。當佛陀前往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久久未歸,弟子們便雕刻了一尊佛像,供人禮敬,彷彿佛陀仍在世間。此後,佛像逐漸成為人們憶念佛德、精進修行的憑藉。

然而,禮拜佛像的目的,並不在於膜拜那個外在的形體,而是藉由這個動作,提醒自己要學習佛陀的慈悲、智慧與願行。佛像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引導我們向內觀照,反省自己的起心動念。

如果你是佛教的初學者,將佛像視為神聖,是很自然的事。就像我們剛開始學習一門新的技藝,總是會先模仿老師的動作。但是,當我們對佛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後,就會明白佛像並非為了求福祈願而設,而是為了引發我們的信心、恭敬與慚愧心。

禮拜佛像,其實是在進行身、口、意的三業清淨:
(一)身體頂禮謙卑地彎下身體,放下我慢。
(二)口稱佛號:專注地念誦佛號,收攝散亂的心念。
(三)意念觀想:觀想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提醒自己要學習。

透過這一拜一念,我們能夠攝心調伏,發願行道。

佛像是否莊嚴,不在於它的外表是否華麗,而在於它能否引發我們內心的清明。佛像不說話,卻能啟發我們深思;佛像一動也不動,卻能引導我們向善。

因此,禮佛的重點不在於形式上的完美,而在於當下我們是否願意真誠地懺悔、發願、並努力實踐。真正的修行,是以佛為鏡,觀照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是否也擁有佛陀那樣的慈悲和智慧。

佛像所代表的,是佛陀的願力與教法。透過禮佛,我們能夠與佛心相應,感通佛陀的悲願,進而提升自己的信願行。

佛法不在偶像崇拜,而在於轉化煩惱,啟發智慧。拜佛不是向外祈求,而是向內觀照;不是崇拜形體,而是實踐法義。佛像是修行的方便,目的是引導我們回歸本具的覺性。

唯有如此,禮佛才不會流於形式,而成為真正的實修。以佛為鏡,照見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活出更加清淨自在的人生。


現正直播
←回上一頁

也許您會感興趣


名家

《法華經·信解品》啟示:修行不是為了避苦,而是找回真正的自己

學佛的路上,我們常以為,只要止息煩惱、離苦得樂就足夠了。

2025-06-24 10:42

名家

從釋迦族血劫看共業與戒殺

在佛陀住世的時代,最令人震撼的悲劇之一,莫過於釋迦族被琉

2025-06-23 11:21

名家

成熟的信仰,是內觀,而非祈求

人類對佛菩薩或者上天的祈求,往往源自一種深層的依賴:「請

2025-06-20 13:14

名家

「富不過三代」有解方?關鍵在於人心與制度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像一句命運的咒語,也像一則文化寫照

2025-06-19 10:35

好好聽Podcast

拍賣官開講囉/乾隆御瓷藏創意密碼!青花瓷如何走過唐宋元明?

從唐代鞏縣到明代禁造──

2025-06-18 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