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王孫筆下的鬼趣世界:溥心畬《鬼趣圖》展現詼諧幽默與隱逸情懷
由台北故宮典藏的《鬼趣圖》,為近現代中國畫壇重量級人物溥心畬於1959年創作的套圖之一。全套共八開,描繪形態各異、神情生動的小鬼,悠遊於山林之中,並各配以一首題詩,畫與詩相互輝映,詼諧中見文雅,幽默裡帶哲思。這不僅是一組筆墨遊戲,更映射了藝術家面對現實人生時的心靈投射,展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與人文深度。
溥心畬《鬼趣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從清皇室到文人畫壇——溥心畬其人
溥心畬(1896–1963),名儒,字心畬,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乃清道光皇帝第六子恭親王奕訢之孫,出身滿清宗室,生於清末民初之交。他自幼受傳統儒學薰陶,通經史、擅詩文,後又留學德國柏林大學,修習天文與生物,學術背景深厚。
清室覆亡後,溥心畬未與新政權合作,反而選擇以隱逸姿態轉向藝術創作。他通詩、書、畫三藝,並無明確師承,乃以臨摹古人筆墨、研讀典籍,自成一家之風。其山水取北宗構圖之嚴整,筆墨卻借南宗之清逸,人物、花鳥亦皆有造詣。與張大千並列為「南張北溥」,與吳湖帆齊名「南吳北溥」,在現代中國畫史上地位崇高。
溥心畬《鬼趣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傳統與逸趣兼容的鬼畫
中國歷代繪畫中,神鬼題材自漢唐即有發展,如吳道子的《地獄變相圖》、歷代鍾馗像、乃至羅聘的《鬼趣圖》等,皆有深厚的宗教、民俗與文學背景。惟儒家講究「子不語怪力亂神」,使神怪題材在文人筆下多半以寓言、諷喻形式現身。
溥心畬自幼酷愛《子不語》、《聊齋誌異》等誌怪小說,少年時曾因偷讀《子不語》而被老師責罰並寫詩懺悔,反顯其早年對奇談異聞的熱情。其筆記《華林雲葉》亦載有諸多街談巷議、奇聞軼事,顯示他不拘古典正統,對民間文學情有獨鍾。
渡台之後,溥心畬過著淡泊的隱士生活,常閱讀神怪與武俠小說,並以畫鬼為樂。弟子曾回憶他課堂上興之所至即興畫鬼,更曾以畫鬼表達對不公現實的憤懣。這些創作既是情緒出口,也成為他獨樹一幟的藝術語言。
《鬼趣圖》:詩畫一體的逸品
此件《鬼趣圖》完成於1959年,署名「己亥戲寫鬼趣圖八幀」,取材自他對鬼怪文化的喜好與長年書畫修養。每一開皆繪一景,主角為動作各異的小鬼,有的手舞足蹈,有的縱身躍崖,有的漫步雲端,有的旋轉翻飛,形象幽默風趣,神情生動自然,彷彿童戲山林之間。
畫作中並無威嚇與陰鬱,反而營造出一種遠離世俗、自在歡愉的境界,猶如世外桃源。畫家並為每幅配上詩句,內容時而描景,時而寫意,詩中有畫、畫中見詩,展現典型文人畫的特質與情趣。
其筆法簡練,以線為主,少用渲染。山石、松枝皆以勾勒皴擦而成,線條時而剛勁如蟹爪,時而柔美如遊絲。鬼的身形有時似剪影,有時見衣袍飄逸與五官變化,呈現豐富的筆觸與創意。以極小尺幅,描繪極大的想像空間,令人拍案叫絕。
其中第二開中,小鬼邁步舞動,顯得輕快有趣;第三開則描繪鬼魅偷偷摸摸行走姿態,第四至第六開則分別有飛躍、起舞、扭腰擺臀等肢體語言,營造出濃厚的戲劇效果與童趣氛圍。
拍賣紀錄見藝術價值
2010年5月17日,北京誠軒春拍中,溥心畬創作的另一幅《江邊捉鬼》水墨作品拍出。該畫以人民幣3萬元起拍,最終成交價為人民幣201,600元,折合新台幣約94.8萬元。作品描繪漁夫夜捉水鬼情景,構圖以大片留白營造江面月光氛圍,人物與鬼魅動靜對比強烈,具有戲劇張力與詩意構思,獲得市場青睞。
雖為小品,仍顯示出溥心畬神鬼題材作品的藝術潛力與收藏價值,也突顯其在現代中國畫壇上的獨特性。
結語
《鬼趣圖》不僅展現了溥心畬超凡的筆墨功力與詩文素養,也傳遞出一位舊王孫在時代變局下的情感轉化與精神昇華。透過筆下幽默的小鬼,他構築出一片遠離塵囂、自在逍遙的心靈淨土,投射出他對現實的不滿、對自由的嚮往,以及作為藝術家對於世界的觀照與再造。
這套作品融合傳統、創新與情感內涵,既可視為詼諧之作,亦可讀為哲理之語,是近現代中國文人藝術不可忽視的重要篇章。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93-溥心畬鬼趣圖】。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ce33c62c-673e-4fb3-8a15-ebb82563f9d8
舊王孫筆下的鬼趣世界:溥心畬《鬼趣圖》展現詼諧幽默與隱逸情懷
由台北故宮典藏的《鬼趣圖》,為近現代中國畫壇重量級人物溥心畬於1959年創作的套圖之一。全套共八開,描繪形態各異、神情生動的小鬼,悠遊於山林之中,並各配以一首題詩,畫與詩相互輝映,詼諧中見文雅,幽默裡帶哲思。這不僅是一組筆墨遊戲,更映射了藝術家面對現實人生時的心靈投射,展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與人文深度。
溥心畬《鬼趣圖》。(圖片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OPEN DATA)
從清皇室到文人畫壇——溥心畬其人

溥心畬的藝術風格與背景知識
溥心畬是中國現代藝術史上重要人物,他的藝術成就不僅體現在《鬼趣圖》中,還有其獨特的藝術淵源。他師法古人,特別受到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和明清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的影響,形成了融古出新的藝術風格。他的畫作常以細線勾勒,注重氣韻生動,筆下的人物、山水、花鳥都表現出文人雅士的高逸情操。
中國鬼怪繪畫的文化傳統
中國鬼怪題材繪畫有著悠久的傳統。早在漢代墓葬壁畫中就有神怪形象出現,唐代閻王與鬼判、地獄變相圖等宗教題材作品廣為流傳。到了明清,畫家羅聘創作了著名的《鬼趣圖》,對後世影響深遠。在文人畫中,鬼怪題材往往承載著特殊的文化意涵,或表達對現實的批判,或寄託個人情感。溥心畬的鬼畫,既有傳統文化底蘊,又融入了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時代感受。
溥心畬與張大千的藝術交集
「南張北溥」是中國現代畫壇的重要標誌。張大千與溥心畬雖然風格迥異,但兩人曾有過藝術交往。張大千擅長氣勢磅礴的潑墨山水和工筆重彩,而溥心畬則長於典雅文秀的文人畫風。他們代表了現代中國繪畫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一為豪放,一為雅逸,共同豐富了二十世紀中國美術的面貌。
詩書畫印的綜合藝術
溥心畬是典型的全才型藝術家,精通詩、書、畫、印四藝。在其作品中,常見詩書畫印相互輝映,形成完整的藝術表達。《鬼趣圖》中的題詩不只是畫的註腳,而是與畫面形成互文關係,增添了作品的文學性與趣味性。其書法兼具顏真卿的雄渾與王羲之的流暢,印章也常巧妙點綴畫面,形成獨特的美學風格。
文化流亡與藝術創作的關係
溥心畬於1949年後移居台灣,經歷了從皇室成員到藝術流亡者的身份轉變。這種身份的變化和離鄉背井的經歷,深刻影響了他的藝術創作。《鬼趣圖》創作於1959年,正值他在台灣生活的中期,畫中的逍遙鬼怪可視為藝術家對自由與超脫的
溥心畬(1896–1963),名儒,字心畬,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乃清道光皇帝第六子恭親王奕訢之孫,出身滿清宗室,生於清末民初之交。他自幼受傳統儒學薰陶,通經史、擅詩文,後又留學德國柏林大學,修習天文與生物,學術背景深厚。
清室覆亡後,溥心畬未與新政權合作,反而選擇以隱逸姿態轉向藝術創作。他通詩、書、畫三藝,並無明確師承,乃以臨摹古人筆墨、研讀典籍,自成一家之風。其山水取北宗構圖之嚴整,筆墨卻借南宗之清逸,人物、花鳥亦皆有造詣。與張大千並列為「南張北溥」,與吳湖帆齊名「南吳北溥」,在現代中國畫史上地位崇高。
溥心畬《鬼趣圖》。(圖片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OPEN DATA)
傳統與逸趣兼容的鬼畫
中國歷代繪畫中,神鬼題材自漢唐即有發展,如吳道子的《地獄變相圖》、歷代鍾馗像、乃至羅聘的《鬼趣圖》等,皆有深厚的宗教、民俗與文學背景。惟儒家講究「子不語怪力亂神」,使神怪題材在文人筆下多半以寓言、諷喻形式現身。
溥心畬自幼酷愛《子不語》、《聊齋誌異》等誌怪小說,少年時曾因偷讀《子不語》而被老師責罰並寫詩懺悔,反顯其早年對奇談異聞的熱情。其筆記《華林雲葉》亦載有諸多街談巷議、奇聞軼事,顯示他不拘古典正統,對民間文學情有獨鍾。
渡台之後,溥心畬過著淡泊的隱士生活,常閱讀神怪與武俠小說,並以畫鬼為樂。弟子曾回憶他課堂上興之所至即興畫鬼,更曾以畫鬼表達對不公現實的憤懣。這些創作既是情緒出口,也成為他獨樹一幟的藝術語言。
《鬼趣圖》:詩畫一體的逸品
此件《鬼趣圖》完成於1959年,署名「己亥戲寫鬼趣圖八幀」,取材自他對鬼怪文化的喜好與長年書畫修養。每一開皆繪一景,主角為動作各異的小鬼,有的手舞足蹈,有的縱身躍崖,有的漫步雲端,有的旋轉翻飛,形象幽默風趣,神情生動自然,彷彿童戲山林之間。
畫作中並無威嚇與陰鬱,反而營造出一種遠離世俗、自在歡愉的境界,猶如世外桃源。畫家並為每幅配上詩句,內容時而描景,時而寫意,詩中有畫、畫中見詩,展現典型文人畫的特質與情趣。
其筆法簡練,以線為主,少用渲染。山石、松枝皆以勾勒皴擦而成,線條時而剛勁如蟹爪,時而柔美如遊絲。鬼的身形有時似剪影,有時見衣袍飄逸與五官變化,呈現豐富的筆觸與創意。以極小尺幅,描繪極大的想像空間,令人拍案叫絕。
其中第二開中,小鬼邁步舞動,顯得輕快有趣;第三開則描繪鬼魅偷偷摸摸行走姿態,第四至第六開則分別有飛躍、起舞、扭腰擺臀等肢體語言,營造出濃厚的戲劇效果與童趣氛圍。
拍賣紀錄見藝術價值
2010年5月17日,北京誠軒春拍中,溥心畬創作的另一幅《江邊捉鬼》水墨作品拍出。該畫以人民幣3萬元起拍,最終成交價為人民幣201,600元,折合新台幣約94.8萬元。作品描繪漁夫夜捉水鬼情景,構圖以大片留白營造江面月光氛圍,人物與鬼魅動靜對比強烈,具有戲劇張力與詩意構思,獲得市場青睞。
雖為小品,仍顯示出溥心畬神鬼題材作品的藝術潛力與收藏價值,也突顯其在現代中國畫壇上的獨特性。
結語
《鬼趣圖》不僅展現了溥心畬超凡的筆墨功力與詩文素養,也傳遞出一位舊王孫在時代變局下的情感轉化與精神昇華。透過筆下幽默的小鬼,他構築出一片遠離塵囂、自在逍遙的心靈淨土,投射出他對現實的不滿、對自由的嚮往,以及作為藝術家對於世界的觀照與再造。
這套作品融合傳統、創新與情感內涵,既可視為詼諧之作,亦可讀為哲理之語,是近現代中國文人藝術不可忽視的重要篇章。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93-溥心畬 鬼趣圖】。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ce33c62c-673e-4fb3-8a15-ebb82563f9d8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