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聽連結: https://is.gd/WVEMve
傳奇人物朱熹,他的著作成為歷代科考範本,不是孔子嫡傳弟子,卻可以享祀孔廟,他是繼儒學之後,將「理學」發揚光大的思想家;但他也被說是歧視女性,蔑視人性,禁錮思想,強調愚忠…被反對者黑化,被噴得一無是處。怪吧?
朱熹祖籍江西,出生於南宋時期的福建。宋朝的儒生砥礪志節,致力於修身立人之業,對於魏晉隋唐以來,社會上充斥著道教式的神怪迷信,以及佛教的出世氣氛,深感不滿,有識之士很自然的將儒、道、佛中的精義設法融合,而產生一種嶄新面目的儒學,這便是理學,也可以稱為「新儒學」,其中的佼佼者,如北宋仁宗時期的周敦頤,以及「二程」:程頤、程顥兄弟。他們都主張人道本之天理,從探討宇宙本體,再推論人生正道。
如果從人生的實際經驗來說,就是理存之於心,只要涵養此心,就可以體認天理。但是天理的對面是人的慾望,人慾盛則天理衰,所謂慾壑難填,貪得無厭則道德敗壞。大家都明白孝道的重要,如果可以了解為何要盡孝,也就很自然的知行合一了。
朱熹將這些理論歸納,主張窮理以致知,涵養以踐實,而且特別要借助古人的智慧來著手,才能達到格物窮理的境界,所有的古籍中,又以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最是重要,所以朱熹編著《四書集注》,成為元朝至明、清的官方教科書。大家熟悉的「四書五經」,其中「四書」對於後世的影響,超過了「五經」。
朱熹不到十歲就能讀《孝經》, 十九歲考中進士,展開仕途。但是當時的社會,瀰漫著論佛求仙的風氣,朱熹力主儒學,並極力主張對金國開戰,收復故土。然而當時朝野間瀰漫著止戰議和的氛圍,朱熹成了政治孤鳥,只好將重心放在教育和著述。
年近半百,他全力修復江西九江的白鹿洞書院,禮聘名師,充實圖書,奏請皇帝御賜匾額,置辦學田,供養貧窮子弟,親自擬定《白鹿洞書院教規》。這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對於教育目的、訓練綱目、學習程序以及修己治人的道理,都作了明確的闡述和規範,成為之後數百年書院經營的典範,也是教育學專家致力研討的課題。
他也回到家鄉福建武夷山,創建「武夷精舍」,潛心著書立論,廣收門徒,聚眾講學;之後轉赴湖南,擴建位於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並親自授課,使得嶽麓書院成為南宋四大書院之一,至今還是重要的文化遺產。
宋寧宗召朱熹入宮講學,朱熹一本正經的要求皇帝,要懂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盼望經由教育啟發,限制君主濫權。宋寧宗大為不滿,認為朱熹妄自尊大,僭越臣子本分,短短四十六天,侍講之職便遭到罷黜,朝廷甚至醞釀,將對理學發起清算鬥爭。
朱熹在世的最後幾年,飽受病痛折磨,也承受著被妖魔化的汙衊,宰相韓侂冑策動黨爭,宋寧宗坐視朱熹被黑化為「偽學魁首」,放任「斬朱熹以絕偽學」的輿論蔓延,朱熹的門徒被流放或是下獄,直到韓侂冑遇刺,朝廷才為朱熹平反,到宋理宗時,追封他為信國公。
朱熹的學理曾備受質疑,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天理」是指人們行為的一切準則,破壞和諧的罪魁禍首是「人慾」。舉例來說,吃喝是天理,貪求山珍海味就是人欲;嫁娶是天理,坐擁三妻四妾就是人慾。朱熹的立意初衷,並無不妥,還有些學者認為,理學強化了三綱五常,有利於統治者鞏固封建秩序,減少了社會變異。但朱熹並非食古不化,在維護傳統的同時,他也體察民情,為民喉舌,做出不少有益民生的貢獻。他一生博覽經史,治學嚴謹,著作宏富,誨人不倦,他集大成的理學,從遵循一千多年的儒學傳統中發展出新論,成一家之言,如同他寫的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為中華文化注入源源不絕的活水,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