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嗎?如果被醫師告知「你得的是胰臟癌」,你會怎麼做?絕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住院、動刀、搶時間。但精準醫學權威曾嶔元醫師,卻選擇做一件很反常的事——照常出國旅遊,三個月後再開刀!
「當你提早知道自己的基因風險,做決定就會更有底氣。」這不是行銷語,而是精準醫學權威曾嶔元醫師的親身體悟。2019年,他在例行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腹部長出一顆7公分腫瘤,醫師一致判定是惡名昭彰的「胰臟癌」。面對這樣的震撼診斷,曾醫師卻不慌不忙,甚至如期赴歐洲旅遊,直到三個月後才進行手術。因為早在2018年,他就做過全基因定序,清楚知道自己與「胰臟腺癌」無關,反而與「神經內分泌瘤」風險有高度關聯。
「偷看答案」這個形容,是曾醫師對基因檢測的獨到比喻。他認為,所謂精準醫學的價值,正是在尚未發病前就洞悉潛在風險,並預先布局行動計畫。他說:「基因檢測不是詛咒,也不是宿命論,而是個人化醫療的指南針。」
他進一步指出,當時之所以能夠從容應對,是因為早已掌握自己的遺傳風險與可能發病的類型。雖然醫院報告傾向於胰臟癌,但因基因報告顯示與胰臟腺癌無關,反而高度指向神經內分泌瘤──一種雖然惡性但相對緩進的腫瘤。因此,他判斷不需立刻開刀,也能保有足夠時間與家人出遊、做心理準備,再進行手術切除。
事後證實,病理結果正如他預測的,是神經內分泌瘤。「假如我沒做基因檢測,那麼我會像一般病人一樣,當場崩潰、馬上住院,甚至錯失規劃與人生告別的餘裕。」他語重心長地說。
▲曾嶔元醫師稱早就「偷看了答案」。2018年,他完成全基因定序,掌握自己的遺傳風險。當2019年體檢發現腹中有顆7公分腫瘤,醫師幾乎一致判斷是「胰臟癌」,但曾醫師卻不慌不忙,因為他知道:這腫瘤並非致命的「胰臟腺癌」,而是屬於進展緩慢、可控制的「神經內分泌瘤」。(圖/52健康提供)
這段經歷,讓曾醫師更加堅定推廣精準醫學的使命。他表示,目前多數民眾對基因檢測仍存誤解,一方面覺得價格昂貴,另方面擔心知道結果反而心慌。對此他直言:「重點不在於檢測結果是好是壞,而是你知道後,能不能做出正確決策。」
曾醫師也提醒,基因檢測的價值不僅在於「是否罹病」,更重要的是針對風險做分級管理。例如像他這樣的案例,即使腫瘤已現,也能根據個體化資訊選擇治療節奏,不被外界恐懼牽著走。
「這不只是醫學科技,更是一種生活的主導權。」他強調,基因檢測應搭配醫師諮詢,結合生活習慣與年齡條件,才能發揮最大功效。而這段「烏龍胰臟癌」事件,也恰巧印證了他多年來倡導的理念──預知風險,不是讓人更焦慮,而是讓你更篤定。
人生不能預測,但可以準備。那麼,當你有機會偷看生命的考題,你會選擇看嗎?如果看了,你又準備好怎麼走下一步了嗎?
想了解更多關於基因檢測讓你提前發現、提前處理,甚至救命!?歡迎點選連結收看完整節目:《健康大錢線》第5集專訪曾嶔元醫師📺https://youtu.be/Q09wo6B8BtQ
你能想像嗎?如果被醫師告知「你得的是胰臟癌」,你會怎麼做?絕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住院、動刀、搶時間。但精準醫學權威曾嶔元醫師,卻選擇做一件很反常的事——照常出國旅遊,三個月後再開刀!
「當你提早知道自己的基因風險,做決定就會更有底氣。」這不是行銷語,而是精準醫學權威曾嶔元醫師的親身體悟。2019年,他在例行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腹部長出一顆7公分腫瘤,醫師一致判定是惡名昭彰的「胰臟癌」。面對這樣的震撼診斷,曾醫師卻不慌不忙,甚至如期赴歐洲旅遊,直到三個月後才進行手術。因為早在2018年,他就做過全基因定序,清楚知道自己與「胰臟腺癌」無關,反而與「神經內分泌瘤」風險有高度關聯。
「偷看答案」這個形容,是曾醫師對基因檢測的獨到比喻。他認為,所謂精準醫學的價值,正是在尚未發病前就洞悉潛在風險,並預先布局行動計畫。他說:「基因檢測不是詛咒,也不是宿命論,而是個人化醫療的指南針。」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胰臟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癌症,而文章中提到的兩種類型—胰臟腺癌和神經內分泌瘤—在治療方式和預後上有顯著差異。胰臟腺癌通常被視為預後較差的惡性腫瘤,5年存活率較低,因其早期症狀不明顯,常在晚期才被發現。相比之下,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進展較緩慢,預後相對較好,尤其是在早期發現的情況下。
精準醫學是近年來醫療領域的重要趨勢,它基於個人的基因組成、環境因素和生活習慣等信息,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方案。全基因定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是精準醫學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分析一個人的完整DNA序列,幫助識別與各種疾病相關的基因變異。
基因檢測在預防醫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通過了解個人的基因風險,人們可以採取更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例如,如果檢測發現某人攜帶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他們可能面臨較高的乳腺癌或卵巢癌風險,因此可以選擇更頻繁的篩查或預防性手術。
然而,基因檢測也面臨一些倫理和心理健康的考量。知道自己有某種疾病的高風險可能會導致焦慮和恐懼,尤其是對於目前沒有有效預防或治療方法的疾病。因此,基因檢測通常建議結合專業的遺傳諮詢服務,幫助個人理解和應對檢測結果。
基因檢測的可及性也是一個問題。雖然技術進步使得成本逐漸降低,但對許多人來說,全基因定序仍然是一項昂貴的服務。此外,解讀基因數據需要專業知識,確保準確理解檢測結果的含義至關重要。
他進一步指出,當時之所以能夠從容應對,是因為早已掌握自己的遺傳風險與可能發病的類型。雖然醫院報告傾向於胰臟癌,但因基因報告顯示與胰臟腺癌無關,反而高度指向神經內分泌瘤──一種雖然惡性但相對緩進的腫瘤。因此,他判斷不需立刻開刀,也能保有足夠時間與家人出遊、做心理準備,再進行手術切除。
事後證實,病理結果正如他預測的,是神經內分泌瘤。「假如我沒做基因檢測,那麼我會像一般病人一樣,當場崩潰、馬上住院,甚至錯失規劃與人生告別的餘裕。」他語重心長地說。

▲曾嶔元醫師稱早就「偷看了答案」。2018年,他完成全基因定序,掌握自己的遺傳風險。當2019年體檢發現腹中有顆7公分腫瘤,醫師幾乎一致判斷是「胰臟癌」,但曾醫師卻不慌不忙,因為他知道:這腫瘤並非致命的「胰臟腺癌」,而是屬於進展緩慢、可控制的「神經內分泌瘤」。(圖/52健康提供)
這段經歷,讓曾醫師更加堅定推廣精準醫學的使命。他表示,目前多數民眾對基因檢測仍存誤解,一方面覺得價格昂貴,另方面擔心知道結果反而心慌。對此他直言:「重點不在於檢測結果是好是壞,而是你知道後,能不能做出正確決策。」
曾醫師也提醒,基因檢測的價值不僅在於「是否罹病」,更重要的是針對風險做分級管理。例如像他這樣的案例,即使腫瘤已現,也能根據個體化資訊選擇治療節奏,不被外界恐懼牽著走。
「這不只是醫學科技,更是一種生活的主導權。」他強調,基因檢測應搭配醫師諮詢,結合生活習慣與年齡條件,才能發揮最大功效。而這段「烏龍胰臟癌」事件,也恰巧印證了他多年來倡導的理念──預知風險,不是讓人更焦慮,而是讓你更篤定。
人生不能預測,但可以準備。
那麼,當你有機會偷看生命的考題,你會選擇看嗎?
如果看了,你又準備好怎麼走下一步了嗎?
想了解更多關於基因檢測讓你提前發現、提前處理,甚至救命!?歡迎點選連結收看完整節目:《健康大錢線》第5集專訪曾嶔元醫師📺https://youtu.be/Q09wo6B8BtQ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