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醫師被判胰臟癌竟不急開刀?他「偷看答案」後選擇先去旅遊!

2025-05-02 19:28  作者 / 李蘭妮

圖/52健康 提供圖/52健康 提供

你能想像嗎?如果被醫師告知「你得的是胰臟癌」,你會怎麼做?絕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住院、動刀、搶時間。但精準醫學權威曾嶔元醫師,卻選擇做一件很反常的事——照常出國旅遊,三個月後再開刀!

「當你提早知道自己的基因風險,做決定就會更有底氣。」這不是行銷語,而是精準醫學權威曾嶔元醫師的親身體悟。2019年,他在例行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腹部長出一顆7公分腫瘤,醫師一致判定是惡名昭彰的「胰臟癌」。面對這樣的震撼診斷,曾醫師卻不慌不忙,甚至如期赴歐洲旅遊,直到三個月後才進行手術。因為早在2018年,他就做過全基因定序,清楚知道自己與「胰臟腺癌」無關,反而與「神經內分泌瘤」風險有高度關聯。

「偷看答案」這個形容,是曾醫師對基因檢測的獨到比喻。他認為,所謂精準醫學的價值,正是在尚未發病前就洞悉潛在風險,並預先布局行動計畫。他說:「基因檢測不是詛咒,也不是宿命論,而是個人化醫療的指南針。」

他進一步指出,當時之所以能夠從容應對,是因為早已掌握自己的遺傳風險與可能發病的類型。雖然醫院報告傾向於胰臟癌,但因基因報告顯示與胰臟腺癌無關,反而高度指向神經內分泌瘤──一種雖然惡性但相對緩進的腫瘤。因此,他判斷不需立刻開刀,也能保有足夠時間與家人出遊、做心理準備,再進行手術切除。

事後證實,病理結果正如他預測的,是神經內分泌瘤。「假如我沒做基因檢測,那麼我會像一般病人一樣,當場崩潰、馬上住院,甚至錯失規劃與人生告別的餘裕。」他語重心長地說。

▲曾嶔元醫師稱早就「偷看了答案」。2018年,他完成全基因定序,掌握自己的遺傳風險。當2019年體檢發現腹中有顆7公分腫瘤,醫師幾乎一致判斷是「胰臟癌」,但曾醫師卻不慌不忙,因為他知道:這腫瘤並非致命的「胰臟腺癌」,而是屬於進展緩慢、可控制的「神經內分泌瘤」。(圖/52健康提供)

這段經歷,讓曾醫師更加堅定推廣精準醫學的使命。他表示,目前多數民眾對基因檢測仍存誤解,一方面覺得價格昂貴,另方面擔心知道結果反而心慌。對此他直言:「重點不在於檢測結果是好是壞,而是你知道後,能不能做出正確決策。」

曾醫師也提醒,基因檢測的價值不僅在於「是否罹病」,更重要的是針對風險做分級管理。例如像他這樣的案例,即使腫瘤已現,也能根據個體化資訊選擇治療節奏,不被外界恐懼牽著走。

「這不只是醫學科技,更是一種生活的主導權。」他強調,基因檢測應搭配醫師諮詢,結合生活習慣與年齡條件,才能發揮最大功效。而這段「烏龍胰臟癌」事件,也恰巧印證了他多年來倡導的理念──預知風險,不是讓人更焦慮,而是讓你更篤定。

人生不能預測,但可以準備。
那麼,當你有機會偷看生命的考題,你會選擇看嗎?
如果看了,你又準備好怎麼走下一步了嗎?

想了解更多關於基因檢測讓你提前發現、提前處理,甚至救命!?歡迎點選連結收看完整節目:《健康大錢線》第5集專訪曾嶔元醫師📺https://youtu.be/Q09wo6B8BtQ

 


現正直播
←回上一頁

也許您會感興趣


健康快報

專業遭踐踏、民眾被犧牲! 藥師公會全聯會直奔監察院怒控衛福部違法護航 違法解釋令放行無證販藥

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日(19日)正式向監察院提出陳情,強烈指

2025-06-19 15:27

健康快報

【健康大錢線】劉瑞玲教授揭白內障真相:不是老年病!年輕人也需提高警覺

許多人認為白內障是老年人才會出現的眼疾,但新光醫院眼科教

2025-06-19 10:20

健康快報

45萬人視力悄悄被偷走!醫警告:青光眼晚期才發現恐已失明

台灣約有45萬人被診斷罹患青光眼,然而實際患者人數恐遠高於此

2025-06-13 12:25

名醫說醫

驚!百歲阿公也割包皮!醫師揭真相:不是小孩專利

許多民眾誤以為「割包皮」只是小男孩的專利,事實上,這是一個橫

2025-06-11 16:17

健康快報

健檢沒紅字卻罹癌?名醫揭檢測盲點:這類人更該做基因檢查!

在癌症已成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的今日,基因檢測與精準醫學逐漸受

2025-06-10 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