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不是每個人都該做!癌症基因檢測的真相你知道嗎?
2025-05-02 19:12 作者 / 李蘭妮
近年來,隨著精準醫學概念興起,「基因檢測」逐漸被視為預防癌症的重要手段,成為不少人追求健康的選項之一。不過,精準醫學權威曾嶔元醫師在節目【健康大錢線】中提醒,基因檢測並非萬靈丹,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更不能只因一時焦慮就貿然檢測。真正有效的基因檢測,必須以正確的動機為前提,搭配專業醫師的判讀與後續策略,否則「看了結果反而更焦慮,對健康沒有幫助」。
曾醫師指出,基因檢測可分為三種類型,對應的情境與目的各異,民眾應在醫師評估後再決定是否進行。第一類是遺傳性疾病篩查,例如乳癌、地中海型貧血等具有明確家族遺傳風險的病症,特別適合有家族病史或年輕族群(50歲以下)作為早期預防的依據。第二類是大數據風險評估,透過龐大的群體比較,找出個體相對疾病風險,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但僅供預警,並非診斷工具。第三類則是針對環境因素或後天變異的檢測,適合年紀稍長、健康檢查異常但無家族病史者了解自身可能的癌症風險來源。
「不是每個人都該做基因檢測,關鍵是你做了之後,知道怎麼處理這份報告。」曾嶔元醫師進一步指出,有些民眾在尚未諮詢前,就盲目要求做特定癌症檢測,可能面臨「做了結果卻不知道該怎麼辦」的窘境。以乳癌為例,即便檢測結果為陽性,患者也未必立刻罹病,而是終其一生有較高機率發病。「此時你必須選擇摘除器官、長期服藥,或密集追蹤。沒有行動計畫的檢測,對病人來說只是徒增恐慌。」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他以自身經歷為例,透過全基因檢測發現自己帶有某種基因突變,儘管當下沒有症狀,也未發病,但已能掌握潛在風險,並持續定期追蹤。當某次體檢發現腫瘤時,他根據基因資訊立即判斷「這不是最兇險的胰臟腺癌」,因而不急於手術,反而選擇出國旅遊後再接受治療。「我是在偷看答案之後,做出判斷的人,這不是賭,是策略。」
除了強調事前的「基因諮詢」,曾醫師也呼籲建立完整的事後諮詢與行動支援系統。他坦言,目前國內能提供專業諮詢與後續醫療建議的醫師資源仍相當有限,甚至許多醫師在醫學教育中並未受過「精準醫學」的完整訓練。「所以很多人做完檢測後,拿著厚厚的報告卻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是最大問題。」
曾醫師認為,推動基因檢測的關鍵,不是要讓人恐慌,而是提供個人化的健康管理工具。他強調,精準醫學不是貴族專屬,隨著技術普及與健保逐步給付,未來應成為全民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環。「只要事前做好評估、事後跟進行動,這筆檢測費就是值得的。」
想了解更多關於基因檢測讓你提前發現、提前處理,甚至救命!?歡迎點選連結收看完整節目:《健康大錢線》第5集專訪曾嶔元醫師📺https://youtu.be/Q09wo6B8BtQ?si=R2sDpWXZEtGUQoC8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