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位時代來臨,兒少接觸網路的年齡不斷下降,也帶來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戰。根據內政部與衛福部最新統計,2024年兒少性剝削受害人數已超過3555人,其中女性佔67%,更令人憂心的是,高達7成案件是透過網路媒介發生。
衛福部於今(2)日舉辦「3C有界線,親情不掉線」終止兒虐守護系列記者會,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指出,根據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調查,兒少每日平均上網時間從2021年的3.17小時增至2024年的3.96小時,首次接觸網路的年齡也從8.7歲降至7.1歲,顯示3C產品已深入兒少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性剝削嫌疑人中有一半是兒少,犯罪手法有9成涉及性私密影像犯罪。家扶基金會2025年調查更顯示,約半數兒少認為可在社群媒體公開個人資訊,近5成不知如何設定隱私權限,4成表示家長從未與他們討論網路安全議題。
台灣展翅協會組長陳時英提醒家長,青少年因對親密關係的好奇及渴望,在數位環境更易展開與性有關話題。她強調,重點不是阻止上網,而是教導孩子辨識三大網路危險信號:
1、陌生人主動接觸:陌生帳號突然加好友或私訊是常見的危險開端,應教導孩子不輕易接受不明來源的交友邀請。
2、過度親密對話:對話迅速轉向私密或不適當話題是警訊,鼓勵孩子遇到不舒服的對話立即告知大人。
3、索取個人資訊:要求提供個人資料、照片或視訊通話是危險信號,教導孩子保護個人隱私的重要性。
親子育兒專家王晴指出,3C使用不應從禁止拒絕出發,而應接納理解,重點在於「如何使用」。她建議透過親子討論協商3C使用規則,過程中應堅持底線,同時給予空間與原則,避免因情緒而朝令夕改。她也提醒家長應以身作則,避免3C成為「數位保母」。
張秀鴛最後呼籲,3C產品本身並非問題,關鍵在於如何正確使用並建立合理界線。她強調,父母應以身作則,理性與孩子討論合理3C使用規範,積極溝通網路安全議題,避免為了管控3C使用而傷害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