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作為台灣科技產業的驕傲,已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導者。然而,根據李宗穎的觀察,台灣原本有機會發展出更多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特別是在生技與軍工領域。
李宗穎以其多年國際貿易經驗為基礎,指出台灣生技產業本應成為繼電子業後最具發展潛力的明星產業。政府曾投入十餘年心力,吸引包括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在內的多位國際級專家學者回台貢獻。然而,「宇昌案」與「高端疫苗」爭議卻嚴重影響了產業發展。台灣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健保大數據這一獨特優勢,卻未能充分發揮其在生技領域的潛力。
軍工產業同樣面臨發展受阻的困境。李宗穎提到,早在1990年代,台灣的經國號(IDF)戰機已具備自研雷達、航電、飛彈能力,甚至規劃過多種進階型號,實力可與韓國FA-50、巴西超級巨嘴鳥等機型相媲美。然而,研發預算的削減導致人才流失,部分專業人士甚至轉往韓國,協助開發如今在國際市場獲得成功的T-50、FA-50系列飛機。
李宗穎強調,在美軍印太總司令多次警告解放軍圍台軍演可能轉為實戰的情況下,台灣更應重視國防工業的發展。他認為,台灣最大的威脅不僅來自外部,更來自內部系統的弱點。全球各國視台灣為重要夥伴,包括美國AI科技也依賴台灣的供應鏈,台灣應更有信心捍衛自身價值與安全。
李宗穎呼籲台灣社會正視這些產業發展的隱憂,認為若能妥善發展生技與軍工這兩大領域,台灣有潛力培育出更多如台積電般具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