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健康大錢線】阿茲海默症新藥引關注 台灣已有個案施打 醫師強調「越早治療越有效」

由於阿茲海默症目前仍無法完全治癒,對患者與家屬造成極大壓力。然而近兩年,來自美國與日本的兩款新藥相繼問世,為部分早期患者帶來一線曙光。專精於失智症治療的亞東醫院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醫師,日前表示他所服務的醫療院所為全台第一個施打新藥的醫院,至今已有病人接受治療。
甄醫師說明,這兩款新藥的核心機制為清除腦部「類澱粉蛋白」(Amyloid),降低神經毒性、延緩腦細胞死亡,進而減緩認知功能惡化。「雖然無法逆轉病情,但若能及早介入,仍可爭取大約30%的延緩效益,平均可維持8個月至3年不等的功能期。」
不過,藥物的適用條件相當嚴格,並非所有失智症患者都能使用。首先必須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並接受PET正子攝影確認腦中是否有類澱粉沉積,這項檢查費用約為7萬元。此外,患者還需通過MRI檢查排除腦部出血、血管病變等風險,並進行基因檢測(如APOE4同型合子者禁止使用),且不能服用抗凝血劑或有重大心血管疾病。
「整個療程費用高達150萬元(約18個月),目前健保尚未給付,國外也多為自費。」甄醫師坦言,這對多數家庭而言是一大經濟考驗。不過他補充,根據全球兩萬多位患者的臨床數據,目前已知副作用多為輕微點狀出血或水腫,約14%至30%屬無症狀,3%至6%會出現臨床症狀,嚴重反應約落在1.5%以下,皆可透過定期MRI監控。
對於病程進展到中晚期者,醫師不建議再使用此類藥物,「藥物只是延緩,不是治癒。當認知已大幅退化,就沒有施打的意義了。」甄醫師也強調,越早治療、甚至在還沒出現症狀但已有腦部病理變化時介入,效果會更明顯。
除了藥物治療,甄醫師也呼籲社會關注照護方式的革新。例如導入「蒙特梭利照護模式」,依照長輩個人興趣與功能設計活動,提升生活品質與尊嚴。他以自身經驗分享,「即使是專業醫師,照顧母親時也會情緒崩潰,關鍵是家屬必須學會情緒調節與照護技巧,與失智長輩和平共處。」
目前國內部分失智日照中心已導入該模式,並逐步建立照顧者的教育訓練平台。此外,甄醫師也提醒,早中期患者若被送入24小時安養機構,極可能因被遺棄感而快速惡化,建議優先考慮白天日照、晚上回家陪伴的照護模式,降低情緒與功能退化風險。
「阿茲海默症不是單靠醫師或藥物能處理的疾病,它需要一整個社會的支持與理解。」甄醫師最後表示,未來若抗類澱粉與抗Tau蛋白的新藥能雙軌併行,將可能帶來更多治療突破。他也鼓勵民眾加入照護支持團體,一同學習面對與接納失智症患者的生命樣貌。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