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健康365】早期阿茲海默症血液檢測已經成真!
2025-07-15 12:10 作者 / 潘懷宗博士
1. 阿茲海默症血液檢測早期研究
2020年,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神經內科教授貝特曼醫生公布了血液中的p-tau217可以作為檢測阿茲海默症的生物標誌物,成果發表在《實驗醫學雜誌》的國際期刊上。同年,瑞典隆德大學臨床記憶小組召集人神經內科醫生漢森教授也發現,患有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血液中p-tau217的含量比沒有這種疾病的人高出7倍,並在失智症狀發作之前的20年,此種蛋白質的血液水平就會增加,結論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
2. 美國FDA核准診斷阿茲海默症的血液檢測方法
五年後的今天(2025年),理想已經成真。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於2025年5月16日,核准利用血液中p-tau217與β‑Amyloid(1~42)的數值比率,作為輔助診斷阿茲海默症的血液生物標誌物。該檢測可透過單次抽血,以推估患者腦中是否存在amyloid澱粉斑塊,經初步認知障礙評估的患者,其「陽性預測率」為91.7%,「陰性預測率」為97.3%。
3. 血液檢測阿茲海默症的理論基礎
神經細胞(特別是軸突和樹突)內的「微管」(microtubules)是其非常重要的骨架結構,而Tau蛋白則是穩定「微管」的螺絲釘。在阿茲海默症患者中,tau蛋白的第217號胺基酸會出現異常磷酸化,導致結構崩塌,神經軸突互相糾結在一起,最後細胞功能出現障礙,甚至死亡。此外,p-tau217在區別阿茲海默症與其他失智症(例如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方面,也具特異性,相當不錯。
讀者一定會問,長期以來的「澱粉樣蛋白斑塊假說,又和tau蛋白有何關聯呢? 目前的理論是: 阿茲海默症先有Aβ類澱粉樣蛋白過度產生,接著聚集並沉積在神經細胞上面,形成「類澱粉斑塊」,引起神經發炎,經一系列反應,造成tau蛋白在217的位置上磷酸化,於是「微管」結構崩塌,神經產生糾結,而p-tau217也會散落到腦脊髓液與血液中,成為反映神經退化的重要體液標誌物。因此,阿茲海默症雖由Aβ引發,但研究顯示p-tau217才與認知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關係更強。換句話說,Aβ 是「點火」,tau 則是「火勢蔓延的主因」。
4. 阿茲海默症更新診斷標準
就在去年(2024),阿茲海默症的診斷標準重大更新,這是自2011年和2018年以來最重要的修訂。此次更新由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主導,將阿茲海默症定義為一種生物學過程,最先從大腦中出現Aβ-類澱粉蛋白斑塊,演變到tau神經軸突糾結,細胞開始死亡,產生認知障礙,最終失智。所以,阿茲海默症被視為一個從無症狀到明顯症狀的持續過程,強調早期識別和早期干預的重要性,診斷特別著重於核心生物標記的異常,像是:Aβ-類澱粉蛋白PET掃描、腦脊髓液和血漿中p-tau217和β‑Amyloid 的數值高低,以及tau蛋白PET掃描等等。因此,最新的診斷和分期不再僅依賴臨床症狀,而是結合生物標記的異常程度,這樣不僅有助於更精確地識別疾病的不同階段,更能夠訂定個體化的治療策略。
5. 未來展望
由於PET掃描一次,需台幣7萬多,而腦脊髓液抽取則必須將針刺入脊髓腔內,只有血液檢測p-tau217相對簡易且低侵入性,以及便宜。現今美國核准通過血液檢測技術後,就可以幫助醫生早期發現,從而量身定制後續的應對策略,並為患者提供早期治療,像是「抗類澱粉蛋白藥物」,如lecanemab和donanemab,延緩病程。雖然血液生物標誌物無法取代Aβ-類澱粉蛋白PET掃描,但它們最大的價值在於,作為一種快速、便宜且無侵入性的篩檢工具,可以減少需要進行昂貴PET掃描的人數,減少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