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觀點》三線同步,川普的大交易再啟?
2025-05-16 12:23 撰稿 / 韋安
在2025年5月的短短一週內,川普通過三項看似獨立卻高度協調的行動,向世界展示了他第二任期的外交布局:一個涵蓋亞太、歐洲與中東三大戰略區域的「交易式和平主義」藍圖正在成形。
一、三條戰線,一個交易框架
5月12日,白宮記者會上,川普在談及美中貿易協議時,不經意地提到「統一與和平」(unification and peace)。這一用詞立即引發台灣方面的警覺與中國方面的關注。儘管美國國務院迅速澄清此處「統一」僅指市場整合,但語言的模糊性本身就是川普式外交的一部分。
僅僅24小時後,川普啟程前往沙烏地阿拉伯,展開他第二任期的首次國際訪問。隨後轉往卡達與阿聯酋,這一行程與其2017年的首次出訪高度重合,顯示他意圖重啟並升級「亞伯拉罕協議」架構。這項在2020年促成以色列與多個阿拉伯國家關係正常化的外交安排,被視為川普第一任期最具代表性的遺產之一。
5月15日,在結束中東行程、飛往阿聯酋途中,川普首次對俄烏戰爭公開表態。他明確指出:「在我和普丁會面之前,什麼都不會發生。」此話針對同日原訂於伊斯坦堡舉行的俄烏高層會談而發,該會談最終因川普與普丁皆未出席而流局。川普並透露,曾考慮親自前往參與會談,惟因條件不成熟作罷。他藉此明確釋出願意親自介入調停的訊號,將自身定位為可能解開僵局的核心角色。
這三項幾乎同步展開的動作,構成川普新版「交易式和平主義」的基礎:以最低軍事投入、換取跨區域和平紅利,透過亞太的語言測試、中東的關鍵重啟與歐洲戰場的政治入局,嘗試打造一套可交易、可兌現、可主導的地緣新架構。這不只是外交安排,而是一場重新分配全球影響力的制度布局。
二、美中俄三方的戰略交換
三條戰線的背後,其實是三方博弈的交織佈局。美、中、俄不只是被動應對,而是各自在設計屬於自己的地緣劇本,目標明確,盤算精細。
對川普而言,歐洲代表軍費負擔的緩解與外交影響力的重建;中東關乎以色列安全與能源穩定;亞太則是與中國談判的重要籌碼。他不是在追求傳統意義上的和平,而是在設計一個可交易、可兌現的和平交換系統。
習近平的戰略著眼點則完全不同。中東對中國是能源供應與「一帶一路」物流安全的關鍵節點;亞太區域希望美國降低軍事壓力,特別是在台海與南海;而在歐洲,中國則希望通過與俄羅斯的戰略協調,確保歐亞大陸經濟走廊的穩定運行。
普丁需要的是一種「有限度的和平」,即在保住烏克蘭戰場階段性成果的前提下,尋求制裁緩解與國際地位部分恢復。這與川普希望「不用軍隊就能實現和平」的政治敘事高度契合。
三、北京的關鍵角色:中東穩定的隱形操盤者
在川普的中東布局中,除了以色列與海灣國家,北京實際上是那個看不見卻至關重要的第四方。近十年來,中國在中東的佈局已遠超經貿範疇,從伊朗的長期能源協議到海灣國家的基建項目,中國已成為地區穩定的關鍵參與者。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是少數能同時與伊朗、沙烏地和以色列保持工作關係的大國。儘管在以巴衝突等熱點問題上保持低調,中國卻在能源安全、航道穩定等核心議題上擁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對川普而言,若想實現中東穩定與亞伯拉罕協議2.0,必須借助中國對伊朗、真主黨和胡塞武裝等勢力的間接影響力。這種合作形式不會出現在正式公報上,但它正構成中東穩定戰略的幕後骨幹,是川普架構亞伯拉罕協議2.0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隱形力量。
四、交易式和平主義:權力新邏輯
川普的「和平主義」從來不是為了世界秩序,而是為了美國交易。他的風格不是勸和促談,而是設局與換利,善於將地緣壓力轉化為外交籌碼。他的外交核心邏輯是「交易」而非「價值」,是「互換」而非「聯盟」。
2025年5月的這一週行動,標誌著這種交易式和平主義的全面回歸。通過亞太語言試探、中東戰略重啟與歐洲衝突入局,川普正在構建一個全新的全球交易網絡。這不是為了建立新的霸權秩序,而是形成一種以現實利益為基礎、以地緣槓桿為媒介的新型戰略互動模式。
這種交易不一定需要公開宣告,更不需要高調簽約,但各方都在精確計算自己的利益得失。若此模式得以推進,或將為後冷戰時代帶來一種全新的國際秩序邏輯——不是基於共同價值或永久聯盟,而是建立在實用主義與戰略妥協之上的動態平衡。
五、結語|不是和平,而是和平的主導權
川普的大交易,不只是回歸,更是重構。他要的不是和平,而是和平的主導權。這正是「交易式和平主義」的本質所在:不是化解衝突,而是主導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