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平論】賴清德團結十講惹議 三講爭議連環爆 藍綠互槓火線不斷
2025-07-01 12:20 作者 / 平秀琳
總統賴清德推動「團結十講」系列演說至今已進行三場,卻接連掀起爭議。外界批評,總統府發布的新聞稿內容與原始講稿存在落差,例如第一講刪除「長毛象」一詞,第二講拿掉「雜質說」,第三講則省略憲法制憲過程中台灣代表參與的歷史事實,引發質疑總統是否「修稿避爭議」。
爭議最劇烈的是第三講。賴清德公開宣稱當年制憲過程「沒有台灣代表」,與歷史紀錄明顯不符。根據文獻,1946年台灣省選出18位省議會代表赴南京參與制憲,其中包括民主先驅李萬居、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張七郎與連勝文之祖父連震東等人。台灣第一任立法院長黃國書亦名列其中。這些代表是由當時民選的省議會間接選出,並非總統所稱「未經選舉」。
對此,總統府發言人強調,賴總統的原意是指出「無直接普選產生的代表」,但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的解釋更為偏頗,稱台灣僅佔制憲代表0.8%,且「被陳儀指派」,忽略了間接選舉機制。評論人汪浩痛批賴清德對歷史事實理解錯誤,應為此道歉。
此外,賴清德批評前總統馬英九「自稱區長」也引發關注。事實上,馬英九從未於正式場合自稱「區長」,該詞為網路上的揶揄戲稱,源於對其一中兩區憲法觀點的不滿,將其解讀為「自降身段」。評論員黃暐瀚呼籲賴總統應就失言道歉,以示尊重。
對於「團結十講」引發的紛爭,綠營內部亦現分歧。深綠名嘴溫朗東直言「團結實講是戰略錯誤」,建議應暫緩或轉向內政經濟議題,避免損傷民心。然而,此番言論卻招致綠營網軍「青鳥」激烈攻擊,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更公開批評溫朗東「扯後腿」,質疑其不挺總統。
與此同時,台中市長盧秀燕也罕見發表評論,指出根據民調顯示,高達67.5%的民眾最關注經濟議題,但賴總統的演說卻始終未聚焦此核心民生問題。
賴清德對中華民國憲法的立場也被指變動頻繁。過去曾稱憲法是「災難」,如今卻高喊要「捍衛五權憲法」。近期民進黨在立法院否決民眾黨提出的廢除監察院修憲案,也與過去主張三權分立的立場背道而馳,令綠營老一輩感到錯愕。
而在「打掉雜質」的發言上,賴清德強調針對的是中國共產黨滲透台灣輿論的統戰工具,並非對在野黨的言論打壓。但在他發言後,黨內幹部如吳思瑤與林右昌卻給出不同詮釋,混淆焦點。
評論指出,若真要對抗中共統戰,與其在桃園空喊口號,不如效仿台日同鄉會赴東京車站發起聯署,要求日本修正教科書內容、明確否定「台灣為中國一部分」的敘述,展現更具行動力的抗中保台姿態。
外界普遍認為,「團結十講」儼然成為民進黨在「大罷免」風潮中操作政治熱度的主要工具,但其所引發的爭議與事實錯誤,恐將反噬政權公信力,進一步撕裂民意與黨內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