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近年來不斷升級對台灣的脅迫行動,台海風險持續攀升。前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何瑞恩(Ryan Hass)分析指出,面對這一挑戰,現階段正是美台雙方應共同行動,實現互惠合作的關鍵時刻。台美關係具有強大的互補性,美國可提供支持台灣能源安全的資源,而台灣則在美國再工業化願景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何瑞恩在近期撰文中表示,台灣民眾目前同時面臨來自國內、中國及主要國際夥伴美國的多重挑戰,「如果有一個時刻需要華府跟台北開啟互惠合作及支持的新管道,那就是現在。」他指出,自2016年以來,北京對台採取「非暴力脅迫」策略,試圖削弱台灣民眾對未來的信心,手段包括軍事施壓、經濟誘因與懲罰、秘密行動、外交打壓、網路攻擊和假訊息操作等多元方式。
在當前情勢下,何瑞恩認為,若美國希望在中國持續施壓下維持台海動態平衡,必須找到有效方法制衡中國改變現狀的企圖。考慮到美國總統川普的意識形態矛盾及保護安全夥伴信念的不確定性,增強台灣自信心的策略必須建立在務實基礎上才具說服力,且任何訊號都應基於美國「自身利益」,而非僅訴諸價值觀或意識形態。
何瑞恩強調,台美關係具有顯著的互補性:台灣缺乏能源和土地資源,而美國在這些方面擁有豐富資源;同時台灣在某些技術領域領先美國。美國能源可支持台灣的經濟成長及能源安全,包括地熱、核能、液化天然氣及先進電網技術。隨著台灣持續建設先進晶圓廠、AI伺服器資料中心及先進製造業中心,能源需求將大幅增加,美國可填補這些缺口。
另一方面,台灣對美國再工業化願景同樣至關重要。台積電對美投資高達1650億美元(約新台幣4.98兆元),將在美國催生龐大的高科技製造生態系,吸引其他半導體及先進製造業者跟進,協助美國重建關鍵技術產能。何瑞恩認為,若沒有這些投資,川普政府在推動再工業化方面的進展將受到嚴重限制。
何瑞恩表示,美台雙方透過合作可將彼此命運緊密相連,並加速技術創新突破。儘管有人擔憂這些投資會「掏空台灣」,但考量全球高階晶片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