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觀點》 從大英帝國到美國霸權和明日中國,難道強國都會注定由盛而衰嗎?

2025-05-02 10:06  撰稿 / 韋安/資深媒體人

(圖/AI生成)(圖/AI生成)

有一種說法認為,恐龍之所以滅絕,並不全然是因為隕石撞地球或氣候變遷,而是牠們進化得太成功、太強大,最終反而無法適應環境限制——牠們吃得太多、消耗太大,以至於整個生態系統無法再支撐牠們的存在。最終不是被敵人消滅,而是被自己「強大過頭」的體型拖垮。

這個隱喻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人類歷史上三個強權的走向——大英帝國、美國、中國。它們像是站在同一條軌道上的不同位置:英國已完成它的下墜、美國正處在懸崖邊緣,而中國則仍在爬升的斜坡上。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和美國的衰落並非源於戰場上的失敗,恰恰相反,正是一次次的勝利背後隱藏著龐大的經濟代價,最終埋下了衰退的種子。大英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站在勝利一方,但正是這些軍事投入使其財政不堪重負。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英國國債從戰前GDP的29%暴增至戰後的130%,從此一蹶不振。類似地,美國在冷戰與後9/11時代雖然保持全球軍事主導地位,但這些「勝利」卻累積成難以為繼的債務負擔,如今已達36兆美元。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大英帝國是過去式,一個歷史上已發生的經典案例。它靠全球殖民與海權建立起秩序,卻也因軍費與殖民成本過高,最終財政崩潰、信用破產,在二戰後讓出了全球領導權。

美國是現在進行式,冷戰勝利後進入單極時代,卻也在長期全球軍事部署下,累積了難以承受的制度壓力與財政赤字。社會分裂、金融失衡與國際信任滑落同時發生,顯示出一個霸權國家的制度極限正在逼近。

中國則是未來式,一個正在上升、但尚未碰觸天花板的強國。在快速崛起的過程中,中國的制度模式、軍事發展與財政結構是否能避開前兩者的教訓,成為決定其命運的關鍵。

從恐龍的滅絕,到帝國的衰退,再到現代霸權的政策選擇,這些現象串聯起來的問題是:一個國家變得越來越強時,它是否也越來越接近自我耗盡的臨界點?強國是否注定要走向衰落?

一、從海權霸主到制度透支:大英帝國的教訓

二十世紀初的大英帝國,無疑是全球的中心:它統治四分之一的人口與土地,掌握航運、貿易、金融與通訊網絡,倫敦是世界的首都,英鎊是國際結算的錨定貨幣。這不只是國力的展現,更是一種制度信心與全球支配權的象徵。

然而,維持這個全球秩序所需的代價比想像中龐大得多。在表面繁榮之下,大英帝國內部早已出現結構性裂縫。首先,是軍費與殖民維穩成本的急劇上升。面對德國與俄國在歐洲的軍備競賽與殖民擴張壓力,英國被迫不斷提升海軍與遠徵軍支出。一戰前,英國的國債僅佔GDP的29%,政府收支平衡,支出和收入均僅為GDP的13%左右,財政狀況相對穩健。

其次,是信用與金融的流失。一戰期間,英國軍費支出佔GDP的比例高達25%以上,造成財政根本性改變。從1914年到1919年,英國國債從6.5億英鎊急劇增加到74億英鎊,到1920年更達到78億英鎊,相當於GDP的1.3倍,是戰前0.25倍的五倍多。儘管英國在一戰中是勝利一方,但其國內經濟嚴重崩潰,金本位失守,英鎊匯率與國際信任不斷動搖。為了維持全球秩序,英國政府選擇繼續輸出軍力與財政援助,卻沒有能力重建國內制度與財政基礎。

一戰後,英國政府為輓救英鎊國際地位,實施緊縮政策,導致1921-1922年間失業率平均高達11.5%,同時1920年至1923年間物價下跌約30%。儘管政府為解決債務問題而運行大量預算盈餘,但由於通貨緊縮和高實際利率,債務與GDP比率不降反升。最終,1931年英國放棄金本位制,標誌其貨幣霸權正式崩潰;1945年,即便身為戰勝國之一,也不得不接受美國的馬歇爾援助,默默將全球秩序領導權交還給華盛頓。

日不落帝國的瓦解,並非因為輸掉了一場戰爭,而是因為在維持霸權的過程中,讓整個制度承受了無法再調整的重量。一個關鍵教訓是:就算擁有軍事勝利,也可能在財政上輸給自己的戰爭成本。

二、債務與軍備並行:美國正走向制度性的臨界點

如果說英國的衰退是歷史的定局,那麼美國的情勢則仍在轉折的斜坡上——尚未崩解,卻已出現清晰的過熱徵兆。

冷戰結束後,美國迎來短暫的單極時代。它不僅是全球最大經濟體,更掌握科技、金融與軍事的全面主導權。然而,這場霸權盛宴背後的結構邏輯,逐步顯露出一個致命的事實:美國的全球領導力,正是建立在不斷舉債維持軍事優勢的基礎之上。

1980年美國聯邦債務僅0.9兆美元,近年已達36兆。雖然軍事支出,特別是後9/11戰爭成本,是債務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根據布朗大學研究,2001至2022年間的反恐戰爭及中東乾預總成本達8兆美元,約佔該期間新增債務的40%。這些在戰場上「無所不勝」的勝利,恰恰成為美國當前財政困境的重要根源。

因此,美國已成「軍事型赤字國家」的說法,雖然簡化,但確實指出了軍事對財政的巨大壓力。國防預算持續增長,社福與債務利息支出亦節節上升,但稅基卻被歷次大規模減稅削弱,使得財政平衡變成一場政治口號,而非可實踐的現實政策。

進入川普第二任期後,這一矛盾不但未被修補,反而被放大。官方提出的2025財年國防部預算為約8500億美元,若將退伍軍人福利、戰爭債務利息與相關機構支出計入,美國年度國防相關總支出可能接近甚至超過1兆美元。

這反映出美國實際軍事財政負荷遠超預算表面數據。同時,政府也強調透過擴張關稅壁壘來「懲罰外國」、「保護美國產業」。

然而,這套策略存在兩大根本矛盾:

第一,美國軍事開支的負擔並未因為新關稅而減少,反而因為全球對抗格局升高而加碼——一方面對中國加徵懲罰性關稅,另一方面卻又在全球多個熱點同步加強軍事部署,導致「打開多條戰線但沒有多餘資源」的戰略透支風險升高。

第二,關稅雖可能短期內提升稅收,但最終由消費者埋單,國內通膨壓力升高,企業供應鏈重組成本加重,使得整體經濟增長動能減弱,間接削弱了支撐國防與福利的基礎財源。

美國不是無敵的,但它過去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曾在制度與國力之間維持某種平衡。而當這個平衡破裂,只剩軍費與關稅堆疊在赤字之上,那麼這個霸權就像恐龍一樣——仍然龐大,卻已難以支撐自己的體重。

三、強國的未來式:中國會走上同樣的道路嗎?

中國尚未走上衰退之路,這一點無庸置疑。它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大製造國與最大出口國。它的政權穩定、基礎設施完善,在科技、軍工、太空與數位治理等領域持續強化國力。在西方秩序調整之際,中國被許多人視為全球秩序的潛在重塑者。

然而,也正因為它仍在上升階段,中國更需要理解前兩個霸權國家所留下的歷史教訓:變強不等於無限上升,軍事壯大未必意味制度穩定,真正的風險,往往來自內部結構的過度承載,而非外部挑戰者。

根據中國官方數據,2025年國防預算為1.78兆人民幣,折合約2460至2465億美元。然而,根據國際研究機構估算,若將武警、海警、軍民融合、退役軍人與研發費用納入,實際軍費可能遠超3500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的軍事擴張不僅快速,且部分資源配置已超出表面財政統計,形成「隱性軍事財政壓力」:帳上平衡,帳下承壓。

此外,中國地方債務高達94兆人民幣,房市與投資疲弱、居民信心下降、青年失業與人口老化同步發酵,形成日益沈重的制度承載壓力。這些現象顯示,中國在「對外崛起」的同時,也正面對一個「內部重負累積」的現實。而這,正是歷史上兩個霸權國家——英國與美國——曾經同步面臨過的制度臨界點。

中國能否避免重蹈覆轍,關鍵不在於是否擁有足夠的軍力與經濟規模,而在於是否能避免進入「戰略過熱—制度透支—財政失衡」的連鎖反應。

四、霸權的悖論:當「變強」成了走向衰敗的起點

如果歷史是一面鏡子,那麼大英帝國、美利堅霸權與中國強國三者,徬彿正站在同一條軌道上的不同位置。他們走過的路各不相同,但存在一個共同點:在最強大的時候,也同時站上了制度負荷的極限點。

大英帝國崩潰,不是敗於戰場,而是敗於自身過度膨脹的軍事與殖民成本,財政透支、信用瓦解,最終失去全球領導權。一戰後的經驗表明,即使是戰勝國,也可能被戰後的結構性財政壓力壓垮。英國的債務危機不僅沒有隨著戰爭結束而緩解,反而因為維持全球秩序的持續投入而加劇,最終加速了帝國的解體進程。

美國今日的困境,不是單一危機造成的,而是數十年累積的軍費赤字、內部分裂、稅基流失與制度僵化疊加,使它在全球戰略上越來越像一頭站不穩的巨獸。與英國一樣,美國在全球軍事勝利的背後,是國內日益沈重的債務負擔。這些看似必要的「勝利」消耗了龐大資源,卻未必帶來長遠安全,反而削弱了國家的經濟基礎。

中國則處在一個關鍵門檻:若其軍事、外交與制度擴張的步伐超過國內社會與經濟的調節能力,將可能從「強國」走向「失衡國」的風險交界。

這種結構性的脆弱,正是恐龍隱喻的核心——不是被敵人消滅,而是被自己的重量壓垮。英國曾以海軍稱霸,美國曾以軍事強權主導,但正是維持這種優勢的巨大成本,讓財政和制度承受了過度壓力。強國的命運悖論在於,它們往往不是輸給外部敵人,而是輸給自己的勝利代價。

強,不代表穩。變大,不代表更安全。真正的國力,不是軍費與產能的總和,而是制度能否承載這些總量的能力。

當一個國家的「變強」過程超越了其內部制度、社會信任與財政可持續性的臨界點時,強盛的高峰,也往往就是衰敗的起點。

英國曾是工業革命的領先者與第一軍事強權,最終因軍事與殖民投入過重,讓帝國解體;美國如今以36兆美元的債務支撐其全球角色,而大部分債務增長恰恰來自其維持全球霸權的軍事支出;中國則在快速擴張軍力與地緣影響力的同時,也面臨債務、老化與產業轉型的巨大張力。

這三個國家,其實正共同參與一場看不見的歷史實驗——看誰能夠在變得更強的同時,還能讓制度變得更穩。戰爭與軍事的勝利往往是把雙刃劍,它們帶來了短期榮耀,卻也帶來長期財政負擔。大國衰落的根源,或許不在於戰場上的失敗,而在於「勝利」背後無法持續的巨大成本。

歷史不是預言,但歷史從不缺預兆。真正的問題,不是誰輸給誰,而是誰能在「自己最強的時候」,看見「自己最危險的地方」——那些看似必要的勝利所帶來的結構性代價。強國的命運,或許不是注定要衰落,而是取決於能否避免那些讓前人衰落的結構性陷阱。

數據與資訊來源備註

* 美國債務總額(36兆美元):資料來源為PGPF、Investopedia(截至2025年初官方統計)

* 軍事債務佔比估算(約40%):參考布朗大學Watson Institute關於戰後債務與軍事支出的研究(2001–2022年分析)

* 2025年國防預算與擴大支出:官方預算為8500億美元(美國國防部),廣義總支出推估接近1兆美元(根據CSIS與PGPF報告)

* 中國2025年官方軍費(2460–2465億美元):來自中國政府公佈數字與當年匯率換算

* 中國實際軍費推估(超過3500億美元):綜合國際機構估算,包括SIPRI、IISS、AEI等

* 中國地方債務總額(94兆人民幣):高盛、IMF、Rhodium Group對LGFV與地方債總額的估算

* 青年失業率、房市下跌、人口老化等社會指標:資料來源包括中國國家統計局、Global Property Guide、路透社等​​​​​​​​​​​​​​​​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
←回上一頁

也許您會感興趣


【平論】民進黨被指傲慢執政 民間質疑台灣正走向局部威權

近日針對民進黨政府在能源政策、健保制度與言論自由等方

2025-05-02 11:17

【平論】現代官場現形記!卓榮泰內閣備詢亂象頻傳 郭智輝遭批「馬戲團小丑部長」

面對立法院總預算審查,卓榮泰內閣昨日集體現身立法院接受質詢,

2025-04-30 13:26

【平論】美麗島民調揭警訊 賴清德滿意度大跌 在野大罷免行動升溫

隨著台灣政局動盪加劇,根據最新美麗島電子報公布的民調

2025-04-29 15:48

韋安觀點》人民幣VS美元「世紀貨幣大戰」:從MERS理論到貨幣戰三階段預測大結局?

從關稅開火到制度重組,一場穿透全球金融深水區,「中美被信

2025-04-29 12:16

【平論】426藍白大遊行近25萬人 賴清德天安門回應惹議 民調恐再重挫

針對4月26日藍白陣營在景福門周邊舉辦的大規模「戰獨裁」造勢

2025-04-28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