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乾隆皇帝晚年特別訂製的一套田黃石印章——《鴛錦雲章循連環田黃石印九方》,是集書法篆刻、古篆文字藝術、文人趣味與宮廷工藝於一體的代表性作品。這套九方印材不僅材質稀有,雕工精巧,更展現了乾隆皇帝對古漢文化與篆書藝術的濃厚興趣。
田黃石:石中帝王,印材之最
田黃,產自福州壽山一帶,素有「印石之王」之譽。因其資源有限,經過幾世紀開採後幾乎枯竭,成為極度稀有的天然寶石材料。田黃石質地細膩油潤,色澤溫和明亮,透光可見「蘿蔔絲紋」、紅筋與石皮等天然特徵,具辨識價值。早在清代即已備受推崇,成為皇家首選印材。
田黃的鑑賞標準講求「六德」——溫、潤、細、潔、凝、膩。具蘿蔔紋、紅筋、天然石皮者更為上品。一般體積不大,重數十至數百克為常態,品質優良的大型田黃石更為稀有珍貴。
「鴛錦雲章」:篆刻與文字藝術的結合
鴛錦雲章循連環田黃石印九方。(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鴛錦雲章」共計九方田黃石印章,印材選用細膩光澤的優質田黃,每方皆為方形印體,上雕形態各異的印鈕,包括臥獅、臥馬、臥獸、異獸、子母獅與子母異獸等,工藝精細。第七方印上的母獅眼中更嵌以米珠,細節之處凸顯宮廷工藝的講究。
每方印章刻有三言九字的迴文詩:「循連環、環循連、連環循」,共構出九種組合方式,詩句彼此迴環,結構靈巧。印文以九種不同篆體書寫,包括玉筋篆、奇字、古文、詛楚文、小篆、鐘鼎篆、尚方大篆、泰璽篆與漢印篆,並以白文與朱文交錯呈現,篆書藝術與文人遊戲兼容並蓄。
邊款與附錄:系統性設計的收藏品
每一方印石四側皆刻有邊款,包括讀印順序(初讀至九讀)、字體來源說明、印文釋義與「循連環」篆刻標識。整套印章規劃縝密,內容完整,呈現乾隆皇帝對印章文化的系統思維與審美標準。
此外,此套印章另附紫檀木裝幀的《鴛錦雲章附錄》一冊,詳細記載印文、邊款內容與乾隆皇帝御製說明。乾隆更命工匠將相關內容鐫刻於七冊玉石板上,並施以填金工藝加飾,以示永存。該玉冊原藏圓明園,現存大英博物館,為研究清宮印章制度與藝術提供重要依據。
拍賣紀錄與市場價值
董滄門刻恭親王龍鳳田黃對章成交HKD 85,240,000。(圖片來源: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5087973205)
根據資料,2016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中,一對由清代恭親王奕訢所用的田黃印章,最終以港幣85,240,000元成交,約新台幣約3.57億元。這對印章由篆刻名家董滄門所作,取材自同一塊帶皮籽料,雕工細膩,並保有紅筋與蘿蔔絲紋等特徵,兼具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
此類拍賣紀錄反映田黃石印材在藝術品市場的高度評價,也說明清代宮廷印章在當代收藏領域所具有的文化與資產地位。
結語
《鴛錦雲章循連環田黃石印九方》是一組集材料之珍、工藝之巧與文化之深於一身的清宮藝術品。透過田黃石這一稀世材質,以及乾隆皇帝對文字與書體的獨特運用,這套印章不僅是篆刻藝術的傑作,更是文人趣味與皇室審美的完美結合。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88-清乾隆鴛錦雲章循連環田黃石印九方】。
清高宗乾隆皇帝晚年特別訂製的一套田黃石印章——《鴛錦雲章 循連環田黃石印 九方》,是集書法篆刻、古篆文字藝術、文人趣味與宮廷工藝於一體的代表性作品。這套九方印材不僅材質稀有,雕工精巧,更展現了乾隆皇帝對古漢文化與篆書藝術的濃厚興趣。
田黃石:石中帝王,印材之最
田黃,產自福州壽山一帶,素有「印石之王」之譽。因其資源有限,經過幾世紀開採後幾乎枯竭,成為極度稀有的天然寶石材料。田黃石質地細膩油潤,色澤溫和明亮,透光可見「蘿蔔絲紋」、紅筋與石皮等天然特徵,具辨識價值。早在清代即已備受推崇,成為皇家首選印材。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田黃石的地質學背景:田黃石屬於壽山石系列,是一種優質的凹凸石(印石材質的一種),主要成分為高嶺土、蒙脫石等礦物。其形成過程涉及地質變化、水文沉積和長期礦化作用,需要特定的地質環境才能形成,這也解釋了為何田黃石只產於福建福州壽山一帶且資源極為有限。
清代宮廷印章制度:清代皇家印章分為御寶(國璽)、御用印(皇帝日常使用)和收藏印(文玩性質)三大類。「鴛錦雲章」屬於收藏印類別,並非用於國家政務。清宮中有專門的玉牒房負責製作和保管皇家印章,由內務府管轄,工匠們需經過嚴格挑選和培訓。
乾隆皇帝的收藏學術傾向: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家收藏家之一,他不僅收藏藝術品,還深入研究收藏對象的文化內涵。他對篆刻藝術特別鐘愛,命人編纂了《西清古鑑》等收藏目錄,系統整理古印資料。「鴛錦雲章」使用的九種篆體反映了乾隆對古文字學的深入研究,這也與清代考據學風盛行的時代背景相符。
迴文詩的文學淵源:「循連環」這種詩句互相迴環的設計源自中國古代的文字遊戲傳統,可追溯至漢代。類似的迴環詩、回文詩在古代文人間頗為流行,乾隆將此融入印章設計,展現了他對傳統文學形式的繼承與創新。
印章篆刻工藝:篆刻是將設計的文字或圖案反向刻在印材上的技藝。「鴛錦雲章」中運用的朱文(陽文)和白文(陰文)是篆刻的兩種基本技法。朱文是將字的背景鏤空,保留字體;白文則是將字體鏤空,保留背景。刻製過程需要精確計算字體大小、間距和布局,再運用刀法表現筆畫的力度變化。
田黃石的收藏標準與分類:田黃石按品質可分為「高山田黃」、「坑頭田黃」和「山田黃」等級別。評價標準主要看色澤(以嫩雞油黃最佳)、質地、紋理和皮色等。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提出了石章「十二德」,後來逐漸簡化為「溫、潤、細、潔、凝、膩」六德,成為評價田黃等印材的標準。
當代田黃石市場:由於天然田黃極為稀少,目前市場上的田黃石大多為早期收藏品流通,新料幾乎絕跡。近年來,田黃石價格持續
田黃的鑑賞標準講求「六德」——溫、潤、細、潔、凝、膩。具蘿蔔紋、紅筋、天然石皮者更為上品。一般體積不大,重數十至數百克為常態,品質優良的大型田黃石更為稀有珍貴。
「鴛錦雲章」:篆刻與文字藝術的結合

鴛錦雲章 循連環田黃石印 九方。(圖片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OPEN DATA)
「鴛錦雲章」共計九方田黃石印章,印材選用細膩光澤的優質田黃,每方皆為方形印體,上雕形態各異的印鈕,包括臥獅、臥馬、臥獸、異獸、子母獅與子母異獸等,工藝精細。第七方印上的母獅眼中更嵌以米珠,細節之處凸顯宮廷工藝的講究。
每方印章刻有三言九字的迴文詩:「循連環、環循連、連環循」,共構出九種組合方式,詩句彼此迴環,結構靈巧。印文以九種不同篆體書寫,包括玉筋篆、奇字、古文、詛楚文、小篆、鐘鼎篆、尚方大篆、泰璽篆與漢印篆,並以白文與朱文交錯呈現,篆書藝術與文人遊戲兼容並蓄。
邊款與附錄:系統性設計的收藏品
每一方印石四側皆刻有邊款,包括讀印順序(初讀至九讀)、字體來源說明、印文釋義與「循連環」篆刻標識。整套印章規劃縝密,內容完整,呈現乾隆皇帝對印章文化的系統思維與審美標準。
此外,此套印章另附紫檀木裝幀的《鴛錦雲章附錄》一冊,詳細記載印文、邊款內容與乾隆皇帝御製說明。乾隆更命工匠將相關內容鐫刻於七冊玉石板上,並施以填金工藝加飾,以示永存。該玉冊原藏圓明園,現存大英博物館,為研究清宮印章制度與藝術提供重要依據。
拍賣紀錄與市場價值

根據資料,2016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中,一對由清代恭親王奕訢所用的田黃印章,最終以港幣85,240,000元成交,約新台幣約3.57億元。這對印章由篆刻名家董滄門所作,取材自同一塊帶皮籽料,雕工細膩,並保有紅筋與蘿蔔絲紋等特徵,兼具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
此類拍賣紀錄反映田黃石印材在藝術品市場的高度評價,也說明清代宮廷印章在當代收藏領域所具有的文化與資產地位。
結語
《鴛錦雲章 循連環田黃石印 九方》是一組集材料之珍、工藝之巧與文化之深於一身的清宮藝術品。透過田黃石這一稀世材質,以及乾隆皇帝對文字與書體的獨特運用,這套印章不僅是篆刻藝術的傑作,更是文人趣味與皇室審美的完美結合。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88-清 乾隆 鴛錦雲章 循連環田黃石印 九方】。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