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風流人物來開趴》齊桓公與管仲
2023-05-09 15:33 作者 / 曹若梅
大家都聽過『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句諺語,姜太公呂尚輔佐周文王建立周朝,受封於齊,齊桓公是姜太公的第十二世孫,本名小白。當時齊國政治混亂,管仲保護著公子糾逃到魯,鮑叔牙則追隨小白前往莒,齊襄公薨逝,兩位公子急奔返國,爭取大位。途中公子糾派管仲攔截小白,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帶鈎,小白假裝倒地不起,蒙騙管仲,公子糾慢條斯理的回國,小白早已在齊國即位,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豁然大度,不計前嫌,與管仲談論霸王之術,拜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成就一段佳話。他之所以不殺管仲報仇,都是因為鮑叔牙出面,力薦重用管仲,這也是成語「管鮑之交」的由來。
齊桓公重振朝綱,厲行改革,聲望日隆,與各國會盟之外,還派人去朝拜周天子,以示尊重,落實封建制度的規範,也爭取周天子的支持,鞏固齊桓公的盟主地位。
當時周邊的蠻夷屢次進犯,齊桓公義不容辭的出兵,幫助燕、邢、衛等國擊退敵人,還迫使楚國對周王室恢復朝貢,善盡諸侯本分;當周王室出現傳位糾紛時,齊桓公主持正義,將太子鄭扶上天子寶座,是為周襄王,免除了一場惡鬥。
西元前651年,齊桓公和各諸侯國在葵丘正式會盟,周襄王致贈大批厚禮,包括天子專用的車馬,齊桓公儼然可以代行周天子號令,霸業達到顛峯。
齊桓公被孔子評為「正而不譎」,意思是他為人公正而不狡詐,在位時創下九合諸侯的霸業,並以「尊王攘夷」為號召,鞏固周天子地位,穩定中原秩序,維護華夏文明。
孔子評論道:「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孔子強調管仲的輔佐,是以仁政為出發,堪稱歷史上宰相的典範,例如建立中央官制,削弱士卿濫權,保障人民權益,又例如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合法買賣,促使賦稅合理化,目的在改善百姓的生活。
齊國位於山東,瀕臨大海,享有漁鹽之利,為了提振商業,管仲提出「虛車勿索,徒負勿入,以來遠人。」的方針,體恤升斗小民的辛苦,就是舉凡空車入城,或是徒步背負貨物的人,都給予免稅的優待,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前來交易。管仲不只是設想周到,還蘊含均富的理想。
軍事方面,管仲實施兵民合一的制度,規定人民有服兵役的義務,並依照人數編組,農忙時耕作,農閒時操練,戰爭時出征,既可提高戰鬥力,又兼顧農事生產。十七世紀鄭成功在臺灣從事反清事業,就是延用管仲寓兵於農的政策。
管仲聰明睿智,且具備大無畏的精神,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經常自比管仲,因為倆人都是殫精竭慮,輔佐主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管仲通權達變,臨危不亂。根據《韓非子》記載,有一次管仲隨齊桓公大軍遠征,返程時卻在山裡迷失方向,大家心慌意亂,這時管仲挑了幾批老馬,藉由牠們多次行軍的經驗,果然找到途徑順利返國,這就是成語「老馬識途」的由來。
齊桓公被稱為春秋五霸之首,聲望如日中天,管仲始終強調禮不可廢。如齊桓公在葵丘大會諸侯時,周襄王特別免了齊桓公的下拜之禮,管仲卻堅持禮儀的重要,說服齊桓公下拜周天子;當齊桓公結束會盟,想赴泰山封禪,向天地眾神稟告自己的功業,管仲又以各種理由阻止齊桓公勞民傷財。可惜六年後管仲病逝,齊桓公身邊佞臣環伺,加上生活腐敗,吏治也開始惡壞。後齊桓公重病,五位公子爭奪大位,彼此攻伐不休,國內形勢大亂,雄才大略的齊桓公竟遭軟禁,活活餓死無人收屍,一代霸主的結局竟是如此淒涼。
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盛讚管仲的貢獻,但也須有明主賞識,他才有發揮才能的舞台。齊桓公和管仲共同建立了春秋霸業。
收聽連結: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78655402-6710-4a74-a0de-0ba3604d0d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