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翠玉白菜到魁星踢斗──故宮代班寶物「清珊瑚魁星點斗盆景」的故事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於2014年遠赴日本展覽期間,特別選出一件作品接棒鎮館之位──「清珊瑚魁星點斗盆景」。這件作品不僅造型獨特、工藝精湛,更蘊含了深厚的文化背景與吉祥寓意,是台灣觀眾鮮少深入認識的清宮瑰寶之一。
清珊瑚魁星點斗盆景。(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科舉制度與魁星信仰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從隋朝開皇七年(西元587年)起,延續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西元1905年)正式廢止,持續一千三百多年。它是打破門第、以才取士的重要機制,也成為讀書人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考中鄉試者稱為「舉人」,通過會試則為「貢士」,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錄取為「進士」。其中,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為「會元」、殿試第一即「狀元」。若一人能於三試中皆奪首位,則稱「三元及第」,歷史上僅有14人達成。
在這種科舉文化影響下,文人普遍信仰魁星爺。魁星,又稱「大魁星君」、「魁星爺」,被視為文運之神,掌管科舉、點選狀元。傳說魁星本是一位才高八斗的士子,卻因長相怪異面試時遭皇帝拒絕,憤而投水,後被天帝派鰲魚救起,升任北斗星,專司選賢與錄用。由此,「魁星踢斗」、「獨占鰲頭」等成語便廣為流傳。
魁星的典型形象為:赤髮藍臉,單腳站立,踢起後腳對準北斗七星中的「斗」星,手持筆與墨,腳踏鰲魚,象徵「踢中魁首」、「文運亨通」。自宋至清,民間大量建造魁星閣、魁星樓,供奉魁星以祈科舉順利。
清珊瑚魁星點斗盆景
這件盆景作品高35.5公分,主體以豔麗朱紅珊瑚雕成魁星神像,原存於紫禁城養心殿。魁星身繞飄帶,單腳站立於一尾波濤上的翠玉鰲魚頭上,手持北斗七星與梅枝,後腳踢起指向北斗主星,呈現典型的「魁星踢斗」姿勢。
作品構圖寓意豐富。鰲魚象徵「獨占鰲頭」、梅枝象徵「花中魁首」、北斗七星對應魁星神職,整體造型誇張生動,神情威嚴中帶有神話色彩。此外,花盆四面嵌以五色碧璽組成的蝙蝠環壽圖案,象徵「五福捧壽」;玉盆內以纍絲點翠表現水波,太湖石上的靈芝則為祥瑞之象。全件運用多種寶石、玉材、金銀鑲嵌等技術,細膩繁複,是典型的清代宮廷吉祥擺設。
此作品在2014年翠玉白菜赴日展出時,從故宮逾八十萬件藏品中脫穎而出,擔任鎮館之寶代理人,備受矚目。
拍賣市場上的魁星作品
魁星題材在文房器物中並不常見,因此相關拍品在市場上頗具收藏價值。
清雍正青花「魁星踢斗」圖筆筒成交HKD1,580,000。(圖片來源: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5024013086)
2012年10月9日,於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一件清雍正年間的青花「魁星踢斗」圖筆筒,由港幣40萬元起拍,最終以港幣158萬元成交,折合當時匯率約為新台幣6百萬元。
該筆筒發色鮮明,構圖中除了主角魁星,還繪有數位高士人物,或坐或立,皆朝向魁星,顯示出祈求魁星保佑考運通順的意涵。此類兼具吉祥寓意與書房實用性的器物,在藏家之間極具吸引力。
精緻工藝,祝福常在
「清珊瑚魁星點斗盆景」不只是精雕細琢的宮廷擺設,更是千年科舉文化與民間信仰的結晶。它以魁星踢斗象徵文運亨通,搭配眾多吉祥符號,體現出清代宮廷對祥瑞意象的重視。今天,這件作品不僅是故宮展覽中的亮點,也持續以它獨有的文化內涵,傳遞著對努力與榮耀的祝福。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90-清珊瑚魁星點斗盆景】。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7801d1cb-ed30-4060-8514-81524fc3429e
從翠玉白菜到魁星踢斗──故宮代班寶物「清 珊瑚魁星點斗盆景」的故事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於2014年遠赴日本展覽期間,特別選出一件作品接棒鎮館之位──「清 珊瑚魁星點斗盆景」。這件作品不僅造型獨特、工藝精湛,更蘊含了深厚的文化背景與吉祥寓意,是台灣觀眾鮮少深入認識的清宮瑰寶之一。
清 珊瑚魁星點斗盆景。(圖片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OPEN DATA)
科舉制度與魁星信仰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魁星信仰的歷史演變與分布
魁星信仰起源於宋代,隨著科舉制度的推廣而逐漸普及。到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不僅在中國大陸廣泛分布,還傳入台灣、東南亞等地區。台灣現存的魁星閣主要建於清代,如台南孔廟的魁星閣、台中梧棲文昌祠的魁星樓等,都是保存完好的歷史建築。魁星崇拜通常與文昌信仰結合,兩者在文人心中分別代表科考成功的"榜上有名"與"平時學業進步"。
珊瑚在清代宮廷工藝中的運用
珊瑚作為"海中紅寶",在清代宮廷中極為珍貴。紅珊瑚主要從地中海進口,經由海上絲綢之路運抵中國。清宮特別喜愛以珊瑚雕刻佛像、仙人和吉祥物。除了魁星點斗盆景外,故宮還收藏有珊瑚雕刻的觀音像、山水擺件等珍品。珊瑚在傳統文化中象徵富貴吉祥,紅色更代表喜慶與權威,因此特別適合製作皇家擺件。
清代盆景藝術的發展與特色
盆景藝術在清代宮廷中達到極致,融合了園林造景、文人雅趣與宗教象徵。清宮盆景不同於傳統植物盆景,多以珠寶玉石、金銀等貴重材料製作,被稱為"盆景式陳設"。這類作品常見於後宮及皇帝書房,兼具觀賞性與象徵意義。製作這類盆景需要多種工藝結合,包括珐琅、點翠、纍絲、玉雕等技術,展現了清代宮廷工藝的巔峰水平。
北斗崇拜與魁星信仰的關聯
北斗七星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和民間信仰中占據重要地位,被視為主宰生死和命運的星宿。魁星信仰與北斗崇拜密切相關,其中"魁"星指的就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顆星。道教傳統認為北斗主宰功名利祿,特別是斗柄所指的方向會影響人間吉凶。因此,魁星手持北斗七星或踢斗的姿態,象徵著能夠操控命運和功名的神力。
故宮鎮館之寶的文化意義與選擇標準
國立故宮博物院選擇鎮館之寶通常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歷史價值、藝術成就、文化代表性以及稀有程度。"鎮館之寶"不僅展示了文物自身的價值,也反映出特定時期社會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和詮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從隋朝開皇七年(西元587年)起,延續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西元1905年)正式廢止,持續一千三百多年。它是打破門第、以才取士的重要機制,也成為讀書人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考中鄉試者稱為「舉人」,通過會試則為「貢士」,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錄取為「進士」。其中,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為「會元」、殿試第一即「狀元」。若一人能於三試中皆奪首位,則稱「三元及第」,歷史上僅有14人達成。
在這種科舉文化影響下,文人普遍信仰魁星爺。魁星,又稱「大魁星君」、「魁星爺」,被視為文運之神,掌管科舉、點選狀元。傳說魁星本是一位才高八斗的士子,卻因長相怪異面試時遭皇帝拒絕,憤而投水,後被天帝派鰲魚救起,升任北斗星,專司選賢與錄用。由此,「魁星踢斗」、「獨占鰲頭」等成語便廣為流傳。
魁星的典型形象為:赤髮藍臉,單腳站立,踢起後腳對準北斗七星中的「斗」星,手持筆與墨,腳踏鰲魚,象徵「踢中魁首」、「文運亨通」。自宋至清,民間大量建造魁星閣、魁星樓,供奉魁星以祈科舉順利。
清 珊瑚魁星點斗盆景
這件盆景作品高35.5公分,主體以豔麗朱紅珊瑚雕成魁星神像,原存於紫禁城養心殿。魁星身繞飄帶,單腳站立於一尾波濤上的翠玉鰲魚頭上,手持北斗七星與梅枝,後腳踢起指向北斗主星,呈現典型的「魁星踢斗」姿勢。
作品構圖寓意豐富。鰲魚象徵「獨占鰲頭」、梅枝象徵「花中魁首」、北斗七星對應魁星神職,整體造型誇張生動,神情威嚴中帶有神話色彩。此外,花盆四面嵌以五色碧璽組成的蝙蝠環壽圖案,象徵「五福捧壽」;玉盆內以纍絲點翠表現水波,太湖石上的靈芝則為祥瑞之象。全件運用多種寶石、玉材、金銀鑲嵌等技術,細膩繁複,是典型的清代宮廷吉祥擺設。
此作品在2014年翠玉白菜赴日展出時,從故宮逾八十萬件藏品中脫穎而出,擔任鎮館之寶代理人,備受矚目。
拍賣市場上的魁星作品
魁星題材在文房器物中並不常見,因此相關拍品在市場上頗具收藏價值。
2012年10月9日,於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一件清雍正年間的青花「魁星踢斗」圖筆筒,由港幣40萬元起拍,最終以港幣158萬元成交,折合當時匯率約為新台幣6百萬元。
該筆筒發色鮮明,構圖中除了主角魁星,還繪有數位高士人物,或坐或立,皆朝向魁星,顯示出祈求魁星保佑考運通順的意涵。此類兼具吉祥寓意與書房實用性的器物,在藏家之間極具吸引力。
精緻工藝,祝福常在
「清 珊瑚魁星點斗盆景」不只是精雕細琢的宮廷擺設,更是千年科舉文化與民間信仰的結晶。它以魁星踢斗象徵文運亨通,搭配眾多吉祥符號,體現出清代宮廷對祥瑞意象的重視。今天,這件作品不僅是故宮展覽中的亮點,也持續以它獨有的文化內涵,傳遞著對努力與榮耀的祝福。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90-清珊瑚魁星點斗盆景】。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7801d1cb-ed30-4060-8514-81524fc3429e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