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聽連結: https://is.gd/UwYsHe
梁啓超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文史哲、法律、經濟各領域均有所長,每年寫作多達三十九萬字,他首創「中華民族」這個名詞。
梁啟超以神童之名享譽鄉里,六歲讀完《五經》,十二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十七歲時,在上海閱讀一些歐美的翻譯書籍,拓展了視野,同時結識康有為,這是他一生的重要轉折。受到康有為的激勵,他拋棄舊思想舊學說,成為康有為的弟子,走上改革維新的道路。幾年之後,甲午戰爭,清廷慘敗,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康有為的倡導下,二十二歲的梁啟超和其他各省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表達在野知識分子對國家大政的看法,呼籲朝廷拒絕議和,著手改革。
梁啟超在上海創立《時務報》,擔任主筆,引進民權、平等、大同等新思想,嚴厲抨擊「祖宗之法不可變」的守舊心態,陳述變法的合理性、迫切性和必要性,康有為則在北京創刊《中外公報》,組織《強學會》,一時,康、梁聲名大噪。
1898年,康、梁入京發起「保國會」,光緒皇帝接受他們的改革提議,下詔展開變法,那一年歲次戊戌,史稱「戊戌變法」;不料因為新法規模太廣、配套不及,光緒皇帝又無實權,朝政大權仍由慈禧太后一手掌控,變法實施僅只一百零三天,太后政變,廢除所有新政,光緒遭到幽禁,康梁二人急奔海外,譚嗣同、康廣仁等六人血濺刑場,是為「戊戌六君子」。
梁啟超東渡日本,在橫濱創辦《清議報》行銷海內外, 並在日本大量汲取西方知識,致力於教育事業,積極為中國培養人才,他和孫中山書信往來頻繁,探討國事及中國未來的前途。海外遊歷期間又創辦了《新民叢報》,以一系列文章在報紙連載了近四年,期望喚起中國人的自覺,人們必須修正自己從皇帝的臣民,轉化為現代國家的國民,並且具備現代國民所應有的條件準則。
為了宣揚新思想,梁啟超創造介於古文與白話文之間的文體,讓一般百姓也能夠讀通讀懂,人稱「新民體」,梁啟超精闢的論述,使他成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對當時的社會以及之後的新文化運動,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胡適、毛澤東、林獻堂等人,都深受啟蒙。
梁啟超從來都希望,中國能仿照日本的明治維新,君主立憲,而不採歐美式的民主革命,當時的國民素質,也不適合推動選舉制度,然而當他看到清廷頒布預備立憲的步驟時,終於明白,清政府改革只是虛晃一招,毫無誠意,當他得知清廷全力銷毀康、梁二人的著作論述時,徹底失望了,梁啟超把注意力投向執掌大權的漢人大臣:袁世凱。
中華民國成立,兩千多年的帝王專制終結,孫中山把臨時大總統的位子讓給袁世凱,梁啟超也結束海外流亡生涯。他建議袁世凱實行開明專制,遺憾的是,袁世凱只想當皇帝。梁啟超心灰意冷,用「袁賊」二字,痛罵袁世凱解散國會、篡改國號等等惡行,同時與自己的學生蔡鍔密謀,積極策劃以武力討伐袁世凱。蔡鍔以護國軍總司令之名宣布討袁救國,兩個月後,袁世凱撤銷帝制;不料,康有為又支持溥儀復辟,梁啟超義正詞嚴,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老師康有為,次年康有為支持軍閥張勳,把溥儀請上龍椅,恢復大清,梁啟超聯合皖系的段祺瑞討伐張勳,溥儀二度退位,鬧劇結束,梁啟超遠離政壇,潛心學術研究,成為舉世推崇的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首。梁啟超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學貫中西的大師級人物。胡適對他崇敬之至,曾經說,「若無梁氏之筆,即使有百十個孫文、黃興,革命也無法快速成功。」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尊稱他是「中國珍貴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