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謙卑的涵義:探索內在價值,不依賴外在認可
2025-07-16 11:38 撰稿 / 璽硯
《莊子·山木》有句話:「虛己以遊世」,意思是說,去掉自我中心,不執著於名利得失,才能自由自在地在世間生活。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敞開心胸,才更能融入社會。
人類很早就學會比較,以現代的語言舉例說,從「他有玩具我沒有」開始,就學後,從學校的好壞、名次的高低,進入社會後,地位的高下,與薪資的多寡。這種比較心,不只是情緒,而是文化灌輸給我們的「自我武裝」。
腦神經科學指出,人類因為具備前額葉皮質,可以進行自我反思和比較,讓我們學會說:「我比較強」、「我不想輸」、「你怎麼可以看不起我」。這些語言與思維能力,使我們建立起名為「自尊」的堡壘,也同時誕生了需要保護它的「驕傲」。
歷史上,楚霸王項羽攻下咸陽後,有人勸他即帝位於此。然他思鄉心切,道出「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的豪語。錦衣夜行,看似光鮮,實則寂寞,因沒人看見、沒人喝采。這份想被看見、被認可的慾望,就是驕傲的萌芽。
現代佛學及儒學大師李炳南居士說:「凡人一有驕色,即學佛所謂之貢高我慢,一旦覺得自己不錯,文必退,武必敗。」驕色,就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神態,一旦驕氣浮現,退敗便悄然而至。
驕傲像盔甲,保護脆弱的內在,讓我們不被輕視、不被遺忘。但這層防護也隔絕了理解與溫柔,讓人在人際中漸行漸遠。你見過那些盛氣凌人的人嗎?他們的驕傲,其實是一種深層的不安。愈是誇耀的人,往往愈怕自己被看不起。
了凡四訓中說:「惟謙受福。」整部《易經》六十四卦中,唯有「謙卦」六爻皆吉,象徵謙卑乃處世之道。謙卑,不是低聲下氣,而是認識自己足夠好,不必比較也不需張揚。
真正強大的人,不需要驕傲。他可以失敗、被批評、被誤解,但依然觀照自心。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價值,不靠比較來證明,也無須他人喝采來確立。
驕傲不該被全然否定,它是靈魂為了生存曾築起的堡壘。但當我們看透這點,就能放下武裝,不再需要演一場永不能下戲的獨角戲。
因為,寧靜比驕傲更強大,謙和比誇耀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