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一級戰區新竹!賣方賺價差 房價飆買方難貸款?他「這樣做」除糾紛

2023-11-02 14:00

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新竹報導

 

有新竹科學園區、高端產業加持的新竹地區,可說是國內房市一級戰區,在科技業發展以及高收入工程師有居住及購屋需求之下,新竹房市近年頗熱,房價也有明顯漲幅。新竹在這樣的房市態勢下,不少賣方相對也會想賺取價差,但買賣時的「眉角」就很重要了!深耕新竹房市30年的永慶不動產新竹科園加盟店陳紹慶店東分享,我們就實際經手過一筆預售屋換約交易,賣方當初買某案預售屋時、取得價格1,000萬元,後來1年多後房價上漲,賣方想賺300萬元換約轉手,「我們也誠實告知買方這樣的情形,並幫他明確分析市場的變化,後來買方也欣然接受,最後雙方圓滿成交」。

 

新竹在科技產業利多帶動下,房價確實增幅有感!新竹市地政處統整顯示,新竹市預售屋平均單價這兩年內上升至目前51.7萬元,因預售屋實價登錄開始從2021年7月1日,因此2021年第三季登錄案件量有限,單價起點26.8萬元僅供參考,若排除2022年第二季特殊低價案,從2022年第一季至今(2023)年第二季,漲幅約17.77%;平均成交總價則由1,595 萬元左右,上升至 2,320萬元左右,而今年第二季總價若與2021年第三季相較,則大幅上升146.35%,從每戶約940萬,上升至2,320萬元。

 

陳紹慶店東分享,實際經手一筆預售屋換約交易,賣方當初取得價格1,000萬元,後來1年多後想賺300萬元換約轉手,我們誠實告知買方這樣的情形,後來買方欣然接受,雙方圓滿成交。圖/Google Map

新成屋熱門交易社區,新竹市最高均價為東區的「竹科悅揚」。圖/翻攝自GoogleMaps

 

陳紹慶指出,新竹的房市因為有科技業加持,房價升幅明顯,而近年有政府房市政策抑制,目前更為穩健、投機客已大幅減少,市場更健康;他分享說,我們之前實際經手過一筆預售屋換約交易,賣方當初買新竹市都區某建商預售屋時、取得價格為1,000萬元,後來約1年半後房價上漲,賣方觀察市況、評估要賺300萬元換約轉手,剛好有買方喜歡該案,而我們也誠實坦承告知買方,賣方想要的價差獲利,以及賣方已支付建商150萬元價款,所以買方如要購買、必須支付賣方450萬元現金;此外,我們也幫買方明確分析新竹房市的變化,後來買方欣然接受,最後雙方到建案接待中心換約、並圓滿成交。

 

陳紹慶說,我們也遇過其他品牌房仲經手預售屋換約案件,但卻並沒有明確與誠實告知買方,賣方想轉取的獲利範圍,有一次在建案銷售中心,就有買方生氣的說,「換約轉賣給我就要賺5、600萬,太誇張了,事前完全都沒有跟我知會過」;這樣的情形,就會引發爭議與糾紛,房仲未誠實告知,讓買賣過程不愉快也不順利。

 

陳紹慶表示,永慶房產集團所有品牌同仁都秉持「誠實告知、誠實交易」的原則,不管是成屋或預售屋買賣,我們一定會清楚告知買方,賣方當初購入的價格,並詳細揭露實價登錄資訊,並協助買賣方詳細說明及講解區域行情;若是賣方是取得後、然後短期內再賣出的情形,以及賣方當初取得的價格與現在想轉售的價碼,我們都會清楚跟買方說明,讓買方自行去決定要不要購買。

 

陳紹慶指出,新竹這幾年房價大幅上升之下,可能會出現「銀行鑑價估不到的情況」,比如有賣方要賣大樓成屋,當初他購入時為1,000萬元,且在1年內想再以1,500萬轉售,這樣的1年內短期出售、房價又大幅拉高,我們會清楚提醒買方,銀行在鑑價時可能無法估到1,500萬這麼高的價格,要有無法貸到自己想要的成數與房貸金額的心理準備,讓買方有更清楚的認知。

延伸閱讀→

一定會降價?總統大選後「建案殺盤潮」專家曝3個市場不說的真相

秒揪惡房客 資深包租公曝遇「5特徵」別租避踩雷

這種情況 導致價差高達162萬

必勝客新餅皮好吃不乾 網友大推吃完整顆不用配飲料

被超商耽誤的貝果店?全家再推貝果新品

好市多必買小餐包改款!網友試口感更好 唯一缺點是它


現正直播
←回上一頁

也許您會感興趣


財經焦點

【大大平評理】央行不買黃金恐錯失戰略優勢?專家轟中國金管「看不見未來」

全球地緣政治動盪與通膨壓力未解,黃金價格再度受到關注。節目專

2025-05-09 16:36

財經焦點

【大大平評理】台幣急升震撼市場 專家批央行失職「根本沒出手干預」

近期新台幣匯率劇烈波動,引起外匯市場一片譁然。節目來賓指出,

2025-05-09 14:48

房市

夏天開冷氣前必看!4招預防噪音及滴水

好房網News記者王惠琳/綜合報導  

2025-05-09 10:31

房市

國際金融市場恐慌 4月國內成屋交易大減

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台北報導  

2025-05-09 10:31

房市

六都第一季交易量竟創八年新低!「這都」衰退幅度劇烈

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台北報導  

2025-05-09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