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從管理者到引導者:乘數型領導與佛法智慧的交會

(圖/AI生成) (圖/AI生成)

在職場上,許多主管自認具備高明的領導能力,卻忽略了真正有效的領導,並非指令明確、控制精密,而是能否激發人心、成就團隊。一項研究指出,當主管自我感覺良好,卻未能從部屬的角度理解需求時,往往淪為「意外的減數者」,這類領導者雖出發點良善,想讓團隊更好,卻因過度干預或保護,反而壓縮了員工的成長空間與創造力。

《影響力領導》一書提出所謂的「乘數型領導者」(Multipliers)。他們的特質在於相信每個人都有潛能,重要的是創造條件,讓人自然成長。他們不以權威為主軸,而是透過五個原則推動團隊進步:
(一)釋放潛能:看見他人未被發掘的長處,並給予發揮的舞台。
(二)營造安全感:允許試錯,讓員工敢於嘗試與突破。
(三)設定挑戰目標:隨著能力成長,持續拉高標準,避免停滯。
(四)促進深度對話:建立交流的框架,引導不同觀點進入決策流程。
(五)成為資源投資者:不插手具體執行,而是提供資源與信任,讓團隊自主前行。

這樣的領導方式,與佛法中強調的智慧與慈悲領導有異曲同工之妙。佛教中的理想領導者,不是高高在上的發號施令者,而是以佛法為依歸,放下我執,以身作則、引導眾人自主前行。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並不要求信徒盲目追隨,而是透過言教與身教,啟發眾生自覺與選擇。

佛法的領導,有幾項關鍵精神:
首先,是以法為師、以戒為師,而非自我為中心,領導者應視自身為傳法的管道,而非受人崇拜的對象。其次,是以慈悲引導,而非以權威壓制,讓人感受到被理解與被支持,而非被操控。再次,是謙遜無私,領導者只是群體中的一員,其角色是協助整體前進,而非獨斷方向。還有自由與共識,真正有效的領導,來自群體的認同與選擇,而非制度上的強迫或身分的優勢。

領導若只停留在管理職責與績效指標,就容易變成權力的堆疊。然而真正能讓人願意追隨的,是那份來自內在的信任與認同。就像佛陀所示現的那樣,不靠權威命令,而著重於啟發。從減數者走向乘數者,從主管走向引導者,是現代領導者真正該走的修行之路。

🎦延伸閱讀「好主管」可能帶不出好團隊?」《影響力領導》(影片七分鐘)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