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同理心是最高明的設計

(圖/AI生成) (圖/AI生成)

1979年,年僅26歲的派翠西亞・摩爾(Patricia Moore)剛進入美國一家知名設計公司工作。某日,設計團隊正在為新型冰箱進行腦力激盪,她提出:「我們能不能設計一種讓有關節炎的人也能輕鬆打開的冰箱門?」沒想到竟被上司回嗆:「我們不是為那些人設計的。」

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摩爾,她決定用行動挑戰設計的本質。她將乳膠塗在臉上、身體綁上支架與夾板,將自己「變身」為一位行動不便的老太太,走訪美國超過百座城市。她親身體驗長者面對的種種困難:在地鐵艱難上下樓梯、無法推開百貨公司厚重的門、在紅綠燈轉換前來不及穿越馬路,甚至打不開一扇冰箱門。

這段變裝之旅,讓摩爾成為「大眾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先驅。她設計的削皮器加裝橡膠握把,不僅讓關節炎患者得以使用,也成為家家戶戶的日常標配。證明了真正好的設計,是為所有人而設,不分年齡與能力。

支撐這一切的,是一種叫做「同理心思考」的方法,也可說是「換位思考」:將自己置於他人的處境中,理解對方的感受與需求,進而做出有溫度、有意義的決策。這不僅是創造好設計的關鍵,更是良好人際關係與社會運作的核心。

佛法中所說的「慈悲」,正是同理心的最高展現。星雲大師提醒我們,無論身為父母、師長或領導者,若能以「三分師徒,七分道友」之心看待他人,便能從權威中抽離,與人平等相待,生出真正的尊重與關懷。

聖嚴法師說:「慈悲他人,便不會傷害或報復;慈悲自己,也不會讓自己陷入煩惱與痛苦。」換位思考,不僅止於理解他人,更是自我修行與轉化的途徑。

從設計到生活,從工作到修行,唯有真正的同理,才能創造出長久而溫暖的改變。

🎦同理心(Empathy) vs 同情心(Sympathy)3分15秒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