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華爾街日報分析:習近平權力傳聞背後的中國政治現實

華爾街日報近日發表分析文章,探討今年來海外中文圈不斷流傳的「習近平失勢」、「軍方奪權」等缺乏實證的傳言。該報指出,這些傳言雖然缺乏確切證據,但並非毫無意義的雜音,而是反映了習近平治下政治體制日益個人化與不透明的特性,同時也體現了中國民眾對變革的渴望。

文章分析了這些傳言興起的背景,包括習近平5月底至6月初兩週未公開露面,出人意料地缺席巴西金磚國家峰會,以及中共未公布5月政治局會議情況等因素。然而,華爾街日報強調,這些現象雖值得關注,但遠不足以證明習近平權力受到威脅,反而可能表明72歲的習近平正在下放更多日常工作。

事實上,習近平仍在主持中共高層會議,改為在北京接待外國領導人,且其消息依然占據官媒頭條,這些都難以被解讀為一位領導人正在失勢的跡象。

文章指出,這類傳聞之所以持續流傳,並非因為它們「一定是真」,而是因為在高度保密和集權控制的體系中,這種傳言「聽起來有可能是真的」。研究中國政治的學者唐志學直言:「傳言是中國體制的固有特徵」,而且「人們願意相信的那類傳言,更容易被傳播」。

華爾街日報分析認為,中南海的政治黑箱是催生猜測的根本原因,「資訊真空會助長猜測」。特別是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共已系統性地拆除了原本存在的有限透明度和意見回饋管道。此外,中國政治中長期存在「傳言可成為政治鬥爭工具」的傳統,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曾對這種「兩面派」政治文化表達不滿。

文章認為,這些傳言並非憑空出現,因為習近平的清洗運動得罪了許多人,且中國正面臨嚴重經濟困難。當民眾感受到經濟痛苦時,自然會尋找替代方案,這些傳言可能反映了一種「一廂情願的想法」,即期待習近平的政策受到挑戰或領導層更迭能為中國經濟帶來轉機。

華爾街日報最後指出,相較於傳言的真實性,傳言持續存在所揭示的問題更為重要:體制的不透明正在滋生猜疑,同時也反映出大眾對改變的渴望,這在當今中國是值得傾聽的聲音,無論它是公開宣告還是私下低語。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