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觀點》中美科技競爭新階段:從全面對抗向規則博弈轉型

2025-07-21 21:14  撰稿 / 韋安

(圖/AI生成)(圖/AI生成)

當前國際格局中最具決定性的雙邊關係,無疑是中美兩國延續八年的科技博弈。這場自2018年啟動的競爭,已從單純貿易摩擦升級為覆蓋人工智慧、半導體、新能源等核心領域的全方位較量。如何在激烈競爭框架內尋求合作可能,不僅關係兩國未來,更將重塑全球發展格局。

一、從貿易爭端到技術博弈的演進軌跡

2018年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啟動對華關稅措施後,中美競爭逐步從貿易層面擴展至科技、供應鏈、制度等多個維度。拜登(Joe Biden)政府延續並強化了這一趨勢,透過AI晶片管制和全面去風險化政策,將科技競爭推向新高度。

這八年間,美國確實鞏固了在AI技術與高端晶片領域的優勢地位。英偉達(NVIDIA)市值突破4萬億美元,OpenAI估值超過3000億美元,其ChatGPT平台年化收入達到100億美元規模,展現了美國在前沿技術商業化方面的強大實力。

然而,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的追蹤資料顯示,美國在64項關鍵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從2003-2007年的60項下降至2019-2023年的7項,而中國的領先領域則從3項增長至57項。這一變化反映了全球技術創新版圖的深刻調整。

中國科技產業在嚴厲制裁下並未如預期般崩潰,反而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等「新三樣」領域建立了全球競爭優勢。2024年中國貿易順差超過1萬億美元,對美貿易仍保持顯著順差,顯示出兩國經濟結構差異。

不過,中國經濟當前也面臨房地產調整、青年就業壓力、消費需求疲軟等多重挑戰,需要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來應對內部結構性問題。

同期美國經濟表現相對穩健。特朗普第一任期前三年GDP年均增長2.6%,拜登任期內年均增長2.5%,均優於其他主要發達國家。自2020年疫情以來,美國實際經濟增長約10%,達到G7其他成員國平均水準的三倍。

但美國也呈現出「三高並存」的特徵:在維持較高增長的同時,債務規模和貿易逆差同步擴大。聯邦債務從2017年的20萬億美元增至2025年的36萬億美元,八年累計增長16萬億美元,增幅達80%。2024年美國總貿易逆差為9184億美元,商品貿易逆差更高達1.2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二、技術封鎖的效果與限制

2019年5月華為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標誌著科技戰正式啟動。美國透過切斷谷歌(Google)移動服務、ARM晶片架構授權、EDA設計軟體供應等手段,對華為實施全面技術封鎖。2020年9月台積電停止代工後,美國進一步擴大「外國直接產品規則」適用範圍,徹底斷絕華為的先進製程晶片來源。

這場封鎖在高端半導體領域確實取得顯著成效,華為營收從2019年的8588億人民幣跌至2021年的6368億人民幣,跌幅達28.6%。不過華為透過業務重組、技術自主等措施展現出韌性,2024年營收已恢復至8621億人民幣,基本回到歷史高位水準。

更重要的是,華為實現了從ARM架構到自研泰山核心、從安卓系統到鴻蒙系統的技術替代,建立了相對獨立的產業體系。2023年麒麟9000S晶片採用中芯國際7納米工藝,標誌著中國在被封鎖情況下仍能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

與此同時,美國積極重建本土半導體供應鏈。《晶片與科學法案》提供527億美元補貼,推動台積電、三星等企業在美設廠,試圖重奪製造端主導權。

三、中國產業體系的適應性調整

面對美國技術封鎖,中國展現出體系性的適應能力。這種能力很大程度上源於,其獨特的政策動員機制和官僚激勵體系的調整。

中國地方官員的考核標準,已從過去單純的GDP指標,轉向推動新經濟與高科技發展的綜合表現。合肥模式成為典型案例:當地政府設立創投基金主動入股目標企業,五年內從普通城市躍升為中國第二大電動車生產基地。

這種「保姆式」服務模式在各地廣泛複製。地方政府不僅提供資金補貼,更積極解決企業在辦公場地、人才住房、行政審批等方面的實際問題。一家AI初創企業遷入某沿海城市時,獲得當地一個區政府1800萬元補貼,當地官員還主動幫助解決辦公和住房問題。

「誰能帶動新產業,就有政治前途」的體制邏輯,讓推動高科技與綠色轉型,成為官員升遷的重要指標。地方政府透過平台搭建和初期資金支持,扶持多家企業展開激烈競爭,最終優勝者獲得更大資源支持進軍全球市場,形成一種體制內的「經濟達爾文主義」。

這種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雖然在培育新興產業方面顯示出效率,但也面臨資本配置效率和產能過剩等挑戰。中國在追求體系韌性與長期佈局的同時,仍需在資源配置效率,與市場機制平衡方面持續優化。

四、美國政策的週期性變化

相比之下,美國在新能源等戰略性產業政策上呈現明顯的週期性波動。美國曾在1950年代發明首塊實用矽光伏電池,1970年代研發出首個可充電鋰金屬電池,1979年卡特(Jimmy Carter)總統甚至在白宮安裝太陽能板,象徵能源轉型決心。

但自1980年代起,美國轉向依賴本土油氣資源,加上石化企業的政策遊說,清潔能源投資陷入停滯。特朗普2017年上台後推動「美國能源優先」(America First Energy),大力扶植化石燃料產業,喊出「鑽探吧,寶貝!」(Drill, baby, drill!)的口號,對抗綠色能源。

拜登政府試圖透過《通脹削減法案》扭轉局勢,推出史上最大規模新能源補貼,但隨著特朗普重返白宮,相關政策再度面臨調整。這種政策搖擺,使企業難以做出長期投資決策,也讓美國在太陽能、電池等領域的早期技術優勢逐步流失。

五、新興領域的全面競爭

當前中美競爭已擴展至多個新興技術領域,形成「中國衝擊2.0」格局。與第一輪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同,新一輪競爭直指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領域。

在「新三樣」領域,中國2024年電動車出口量達200萬輛,佔全球出口的約60%。比亞迪透過垂直整合模式實現全產業鏈控制,寧德時代等企業佔據全球鋰電池約70%市場份額,中國光伏組件製造鏈市佔超過80%。

無人機和機器人領域同樣如此。大疆佔據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超70%份額,在北美市佔率高達90%。工業機器人方面,中國2024年產量佔全球50%以上,2021-2023年每年安裝量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總和。

在AI領域,儘管中國整體仍落後美國6-12個月,但DeepSeek等企業透過開源策略和成本優化正快速縮小差距。與OpenAI年虧損50億美元維持技術領先不同,中國企業正探索更高效的發展路徑。

六、尋找合作平衡點的現實需要

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宮後,4月初,一度將對華關稅上調至145%,顯示強硬態度。但6月5日兩國元首90分鐘通話並互發訪問邀請,成為科技戰以來,兩國首次高層緩和動作。

隨後美國商務部7月3日解除EDA設計軟體出口限制,允許Synopsys、Cadence等企業恢復對華供應;7月中旬進一步解除英偉達H20 AI晶片出口禁令。作為回應,中國調整稀土出口審查程序,釋放積極信號。

這一系列行動顯示,雙方開始重新評估全面對抗的代價。從產業角度看,美國若繼續全面封鎖,將使英偉達、英特爾等晶片企業以及EDA軟體供應商失去重要市場,影響其全球競爭力。英偉達在AI訓練晶片領域具有壟斷優勢,若無法進入中國市場,將為華為等企業獨佔中國AI晶片市場創造機會。

中國方面,若在資源技術受限情況下全面自建體系,不僅面臨效率問題,更可能帶來投資泡沫和財政風險。

從全球戰略角度看,中美若能管控對抗邊界、建立合作規範,有助於降低地緣政治風險,減少第三方在兩強對立中獲利的可能。

七、未來發展的路徑選擇

中美競爭已成為塑造21世紀,全球新格局的關鍵因素。雙方若能建立「互不輸出發展模式」的原則,尊重體制差異而非強行推動體制改造,則有機會在AI倫理、氣候技術、醫療演算法等非敏感領域建立合作。

這需要雙方在以下幾個方面達成默契:一是在核心技術領域保持競爭的同時,避免在基礎研究和人才交流方面完全脫鉤;二是在標準制定和規則建立方面加強溝通,避免技術標準分化導致全球市場割裂;三是在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方面保持必要合作。

只有在這樣的框架下,中美才有可能從純粹對抗轉向「競爭中合作,對抗中管控」,實現在激烈競爭中的良性互動,為各自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創造更加穩定的環境。​​​​​​​​​​​​​​​​


現正直播
←回上一頁

也許您會感興趣


【平論】揭弊者成箭靶!從師大女足到台電工人,政府用盡全力對付「說真話的人」

近兩週,全台社會輿論聚焦兩大公共議題:一是台灣師範大學女足隊

2025-07-21 13:46

韋安觀點》新能源革命與地緣博弈:中美「新三樣」戰略對決

——從電動車到太陽能,中國技術突圍能

2025-07-18 10:26

【平論】抽血換學分真相曝光!台師大女足控遭違法實驗「4年像白老鼠」

台灣師範大學女足隊爆出違法抽血醜聞,學生被迫參與國科會補助的

2025-07-17 16:07

【平論】普發現金惹風波!賴清德嘲「買菜一次就沒了」 民調首現死亡交叉

近期,立法院通過「普發現金一萬元」特別條例,引發民間高度關注

2025-07-16 15:13

【平論】大罷免恐成戒嚴藉口 重演韓國尹錫悅式倒退劇本

針對當前備受關注的「大罷免運動」,有學者與觀察者提出警訊,認

2025-07-10 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