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觀點》新能源革命與地緣博弈:中美「新三樣」戰略對決
2025-07-18 10:26 撰稿 / 韋安
——從電動車到太陽能,中國技術突圍能重塑全球能源秩序?
中美競爭已進入能源戰新階段。美國堅持石油天然氣為核心的傳統能源路線,強調資源供給與出口導向;中國則憑藉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產品這「新三樣」,以技術創新與市場擴張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這場較量涉及能源路線與產業模式的根本分歧,也關係國家財富累積與全球主導權重構。兩種模式各有優勢與限制,將決定未來數十年國際能源與金融秩序走向。
一、戰略轉向:從貿易戰到能源戰
2017年川普(Donald Trump)首次執政發起科技戰,重心在半導體與通訊技術防堵。2025年川普重返白宮,面對中國總體競爭力提升,美方策略全面升級:一方面強化石化能源出口與「石油美元」體系,另一方面正視中國新能源領域快速發展。
美國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將中國定義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強大、最危險、近乎匹敵對手」,副總統萬斯(J.D. Vance)指出中國是未來20至30年最關鍵戰略對手。川普重新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恢復頁岩油天然氣大規模開採,向台日韓施壓購買美國液化天然氣,甚至推動阿拉斯加至亞洲跨洋天然氣管線建設。
然而,全球能源市場已發生顯著變化。中國「新三樣」技術發展並低價輸出,對既有能源產業結構產生影響。新能源產品快速普及與成本下降,不僅對美國石油出口份額造成競爭壓力,也對全球石油金融體系依賴產生挑戰。
美國單靠傳統能源出口維持經濟與地緣優勢的策略,正面臨新的競爭挑戰。中國正逐步形成替代性國際經濟邏輯。
二、中國「新三樣」:技術發展與全球佈局
技術發展現狀
2023年,中國安裝風力渦輪機與太陽能電池板總量超越全球其他地區總和;新能源車年銷量達950萬輛,出口金額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年增長率29.9%。中國掌握70萬項清潔能源專利,占全球一半以上。
在原材料控制方面,中國控制全球90%多晶矽、70%稀土資源、55%鋰精煉能力與70%鈷加工產能,形成相當程度的供應鏈影響力。
關鍵技術發展
電池技術:磷酸鐵鋰技術兼具高安全性、低成本與長壽命,獲特斯拉(Tesla)、豐田採用。部分產品可在5分鐘內充電至80%。固態電池預計2027年量產,能量密度可達400Wh/kg,較傳統鋰電池提升30%以上。
太陽能技術:N型單晶矽發電效率達25%以上,超越全球平均2至3個百分點。雙面發電模組技術將效率再提升20%,成本壓低至每瓦0.2美元,相較美國0.35美元具成本優勢。
風能與核能:永磁直驅風機技術提升效率15%,降低維護成本30%。中國有31座在建核反應堆,接近全球總量,預計2030年進入第四代核技術商業試驗階段。
製造體系特點
中國透過集群式生產與產業鏈就地整合,在3至4小時車程內完成零組件供應。2021至2023年,中國新增工業機器人數量為全球總和,達美國7倍,大幅提升製造效率並降低成本。
能源安全與經濟轉型
中國每年石油進口7億噸,對外依存度達73%,新能源發展成為削減石油依賴的戰略選擇。2024年新能源車保有量達2400萬輛,年均可減少800萬噸成品油消耗。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總體超過52%,新能源消費比重達17%。
新能源產業已創造超過500萬個高技術就業崗位。地緣政治層面,中國積極向巴西、泰國、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輸出新能源技術,2023年起海外清潔能源投資累計達1680億美元。
三、美國傳統能源戰略的現況與挑戰
美國是全球最大石油與天然氣生產國,長期以傳統能源出口與「石油美元」體系為全球影響力基礎。1974年與沙烏地石油協議確保全球石油貿易以美元計價,支撐美元國際金融地位。
美國汽車產業占GDP約3%至3.5%,直接與間接創造近800萬個就業機會。傳統燃油車與汽油消費構成石油需求關鍵來源,使汽車產業與能源戰略緊密連結。
然而,中國電動車企業憑藉30%至50%價格優勢與技術發展,對這一格局產生衝擊。比亞迪等中國車廠在全球銷量已超越特斯拉,在全球南方市場占有率超過40%。面對競爭壓力,通用汽車等美國車廠選擇調整策略,部分企業甚至放緩電動車布局,轉向重投傳統燃油車生產。
美國原本在太陽能與鋰電池領域擁有技術基礎,但在產業化與成本控制上面臨挑戰。目前在美國建設電池工廠成本為中國6倍,生產效率與供應鏈完整性存在差距。
四、多重戰略壓力與金融體系影響
中國「新三樣」全球佈局對美國產生多重影響:
技術競爭
中國在鋰電池、太陽能、風能、核能等關鍵領域取得技術進展,並控制關鍵原材料供應。2023年起,中國對稀土磁鐵實施出口限制,增加美國在高階電機與軍工磁性材料的供應鏈壓力。
產業競爭
中國車廠以垂直整合模式與政策支持,快速擴展全球電動車市場份額,技術性能已可與特斯拉競爭。美國車廠若無法及時轉型,可能在全球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金融體系影響
2023年電動車已替代全球每日約180萬桶石油消費,預計至2030年將擴大至600萬桶,相當於全球石油需求6%。新能源技術帶來的能源轉型,對石油體系對美元結算的依賴產生潛在影響。
中國新能源貿易也推動本幣結算的嘗試,如巴西30%電動車交易改以人民幣進行,對美元地位產生一定挑戰。美元雖仍占全球支付體系40%以上,但若全球石油需求持續下降,石油美元體系可能面臨結構性調整。
五、較量焦點與未來展望
雙方面臨的挑戰
對中國而言,面臨產能過剩與國際反制挑戰。太陽能產能利用率僅70%,電動車供需失衡,庫存壓力上升。美國對中國電動車課徵120%關稅,歐盟祭出35%反補貼稅,市場準入門檻提高。另外,鋰、鎳等原材料仍依賴澳洲、智利、印尼等國,供應鏈存在潛在風險。
對美國而言,機遇仍然存在。若能制定系統性國家能源重建策略,參考中國政策工具與產業推動模式的經驗,仍有可能在十年內重建製造能力與技術基礎。
全球趨勢觀察
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至2035年太陽能與風能將成為主要電力來源,全球能源結構將持續轉型。新能源與本幣貿易推動多極化趨勢,將促使全球秩序朝向更多元與分散的方向發展。
七、權力重構的新時代
中國「新三樣」技術發展與美國石油美元體系的競爭,反映了能源與權力秩序重構的全球博弈正在進行。
這場競爭不僅是產業與技術層面的較量,更是兩種國家模式與國際秩序邏輯的競爭。美國採取供給推動型能源路線,依靠石油天然氣出口加上石油美元體系維護地位;中國則以新能源技術為核心,透過技術創新、產業整合與出口擴張,建立市場導向型發展模式。
未來誰能在此較量中取得優勢,取決於誰能更有效整合供應鏈、掌握市場規模與確保技術更新能力,並以穩定制度機制支持整體發展。
對美國而言,中國快速發展構成競爭壓力,若不能在新能源領域做出結構性調整,僅憑制裁與關稅保護,將難以改變國際競爭格局。
對中國而言,仍需注意產能過剩、國際反傾銷與資源依賴風險,在維持技術優勢同時,確保產業全球接受度與長期可持續發展。
這場深遠博弈將影響21世紀全球能源、經濟與政治秩序走向。能源多元化與權力多極化,可能成為下一階段國際體系的重要特徵。在此趨勢下,促進全球技術合作與開放交流,應成為面對氣候變遷與產業轉型的共同國際責任。
备註:相關數據來源包括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國家能源局、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IFR)、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等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