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暖化加劇帶來的極端高溫挑戰,德國中部城市埃爾福特推出創新的「快餐樹」種植計畫,引進成長迅速且耐熱耐旱的樹種,以提高城市綠蔭覆蓋率並有效降溫。德國城市夏季溫度普遍較郊區高出約2℃,促使柏林、慕尼黑等大城市的公民團體積極倡議擴大城市綠化。
柏林倡議團體「樹木決定」正推動公投,主張每隔15公尺種植一棵樹木,目標在2040年前將全市行道樹數量增加一倍至100萬棵。然而,城市植樹面臨諸多挑戰,包括繁複的行政程序、高昂成本及複雜的工程規劃。以慕尼黑為例,在原有位置重新栽種一棵行道樹平均需花費5000歐元(約新台幣17萬元),若需在水泥鋪面開挖新植,成本更可能高達2萬歐元(約新台幣68萬元)。
為突破這些障礙,埃爾福特市開始試驗種植「快餐樹」,包括混種泡桐、紅楓、小葉楊、台灣櫸與歐洲白榆等非傳統行道樹種。埃爾福特大學植物學教授芮夫向「明鏡週刊」解釋,這些樹種對土壤要求低,「只要挖個小坑、種下樹苗、回填原土,就能生長」,且在近年德國酷暑中仍能保持枝葉茂盛。
然而,這些「快餐樹」也有其局限性。相較於能存活50至60年以上的傳統德國行道樹,它們壽命較短,若缺乏妥善照護,約20年就可能出現病害。此外,由於根系相對淺,遇強風暴雨時容易傾倒。芮夫認為,這些樹種更適合作為應對極端高溫的過渡性綠化策略,長遠來看仍需結合城市整體植栽計畫,尋求更永續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