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醫院內分泌科醫師黃偉輔提醒,高齡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應採取更為彈性的標準,避免過度嚴格控制反而增加健康風險。隨著台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糖尿病患者的照護策略需要更加個人化。
黃偉輔醫師強調,糖尿病控制並非「數字越低越好」。對年長患者而言,過度嚴格的血糖控制可能導致低血糖、頭暈及跌倒等風險,尤其是那些已有肌少症、行動不便或認知功能退化的長者。根據2025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最新指南,認知功能正常且生活自理的長者,糖化血色素(A1C)可放寬至7-7.5%;若已出現認知障礙或需要他人協助的患者,則可接受8%以上的數值,以降低低血糖發生的可能性。
黃醫師分享了一位75歲糖尿病患者的案例:這位罹病超過20年的婦人近半年出現體重減輕、食慾不振及血糖波動大的情況,午睡後常感頭暈冒冷汗。經檢查發現她有低血糖問題並合併肌少症。醫療團隊為她安排連續血糖監測(CGM),同時調整飲食並進行肌力訓練,三個月後病況明顯改善,低血糖發生頻率大幅降低。
在用藥選擇上,黃醫師表示會優先考慮低血糖風險較低的新型藥物,如GLP-1受體促效劑與SGLT2抑制劑,避免使用可能引發低血糖的傳統磺醯脲類藥物。此外,連續血糖監測器與自動胰島素輸注裝置的普及,不僅有助於穩定血糖,還能讓醫療團隊和家屬遠端掌握患者狀況。
奇美醫院已設立老年糖尿病整合門診,由跨專業團隊提供全方位照護,不僅關注血糖控制,更涵蓋營養、運動、認知與心理等層面。黃醫師建議家中有高齡糖尿病患者的家屬,應密切關注長者的體重變化、行動能力與記憶力狀況,並定期就醫追蹤,透過科技輔助與專業團隊合作,共同守護長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