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的駕照考試制度與台灣有顯著差異,不僅難度更高,訓練方式也更加實戰化。根據觀察,捷克考取駕照通常需要數月至半年時間,駕訓過程首先會安排理論課程,除基本交通規則外,還包含風險判斷、行車倫理及心理素質培養等全面內容。
最大的不同在於,捷克駕駛訓練直接在真實道路環境中進行,而非封閉場地。學員必須完成至少28堂、每堂45分鐘的實戰訓練,從一開始就在城市街道、住宅區、環狀交叉口與鄉村道路上學習駕駛,面對真實車流、行人穿越與盲點判斷等挑戰。部分駕訓班甚至安排高速公路訓練,讓學員在教練陪同下學習保持安全車距並應對高速行駛的各種情境。
捷克的駕照筆試也強調實際判斷能力,交通情境判斷題占較高比重,包括路口優先權判定、安全距離維持等實用題型,難度較高,許多人需考2至3次才能通過。路考同樣在真實交通環境中進行,考生必須在各種複雜路況下展現安全駕駛技能與良好判斷力。
在交通文化方面,捷克「行人優先」的觀念深植人心。當行人站在斑馬線前,駕駛會主動減速禮讓,即使在無紅綠燈的路口也是如此。這種行為不僅是因為法規或罰款,而是已內化為駕駛的自然反應。一位捷克朋友表示,他們從幼稚園就被教導過馬路時車子會停下來讓行,這種從小建立的觀念成為日後駕駛行為的基礎。
相較之下,台灣雖然法規明訂車輛應禮讓行人,且近年政府提高罰鍰並加強執法,但許多駕駛仍未充分尊重行人權益。這種差異不僅反映制度不同,也體現公民社會發展的差距。對捷克人而言,禮讓行人源於內化的尊重態度,而非懼怕處罰;台灣在法規落實、教育推廣到價值觀內化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