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放下鉤餌,滿載月光而歸
2025-05-23 12:19 撰稿 / 璽硯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唐·船子德誠禪師《撥棹歌》
「千尺絲綸直下垂」描繪一條極長的釣魚線,垂入水中佈下陷阱。人與魚其實無異,魚見餌便咬,是因不知節制;人見誘惑便迷,是因貪執心重。魚被餌所引,人被塵世萬象所誘。
耐人尋味的是「千尺」二字。若餌在淺水,魚會有所警覺,不輕易上鉤。同樣的,若誘惑浮於表面,人尚能自持。然而,若鉤餌深藏千尺之下,觸動內心深處的慾望,人便難以抵抗,陷入無盡的追逐與掙扎。
「一波才動萬波隨」,一點漣漪落入水面,隨即擴散出無數波紋。這是人心被外境牽動後的真實寫照。外界的刺激好比一顆石子,落入心湖便激起千層波浪,一念起,萬念生,一旦執著,便難抽身。
就像魚被餌誘動,全力掙扎卻只讓自己陷得更深;人若被欲望牽引,掙脫反而更顯無力。
詩句到了後半轉折:「夜靜水寒魚不食」。在夜色沉靜、江水微寒的氛圍下,連魚也不再覓食,停止了追逐。這是一種短暫的解脫,不再被外界牽動,不再受慾望驅使。
這讓人聯想到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大雪紛飛,獨釣一江寒意,不為捕魚,只為心靈的寧靜。捕不到魚或許令漁人沮喪,卻讓禪師悟得「無所求」的自在。
最後,「滿船空載月明歸」更是點題之筆。雖然未能捕獲一條魚,卻載滿一船的月光。這份滿足,並非來自於所得,而是來自於心靈的澄明與安定。
捕魚本是為求得什麼,而「魚不食」卻成全了放下執著的契機,讓整片月光得以入懷。這不是空手而歸,而是載回了更深的圓滿。
世人如魚,總被外界的鉤餌所迷惑,陷入不斷的追逐與煩惱。名利、情愛、權位,就像深藏千尺的鉤餌,讓人甘心咬住不放,最後掙扎於網中,難以自拔。
若能在「夜靜水寒」的片刻,停止追逐,不被外境所牽引,心便能回歸清淨。那滿船的月光,正是放下慾望後,心靈重獲的自在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