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皇帝御用飾品背後的榮耀與血淚──東珠朝冠、朝珠、朝帶的文化密碼
在清代皇權體制下,身分與階級透過服飾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清皇帝御用朝冠、朝珠及朝帶」便是權力象徵中最核心的元素。這些看似柔美精緻的配飾,背後藏著一段關於榮耀、規制、信仰與血汗的複雜歷史。
東珠:帝王專屬的至寶
「東珠」又名北珠,為清代御用珍寶,產自遼東河川。其品質極佳,圓潤光潔,被嚴格限定供皇帝、皇后及皇太后使用。朝冠上頂珠必為最大等級的東珠,數量、尺寸皆有明確規範。例如皇帝夏朝冠冠前金佛嵌東珠15顆,後綴舍林嵌東珠7顆;朝珠則由108顆東珠組成,配以佛頭、背雲與紀念串飾。
根據《大清律例》,東珠分七等,頭等東珠重逾一錢,僅帝后專用。即使乾隆皇帝對遠道而來的西藏高僧,也僅賞給五等東珠一顆,可見其珍貴。
採珠人與「血珠」傳說
東珠來自打牲烏拉地區的貢品體系,採珠人又稱「水下奴」,需長時間浸泡在寒冷水中,憑著木竿探測蚌群,再潛水徒手採集。冒險與高風險常導致凍死或溺斃,即使如此,所獲東珠大多不符規格,需直接棄置。
根據規定,1800名採珠人每單位30人,需上繳16顆東珠,缺一則鞭打,私藏則重罪。因此,當朝冠上東珠閃耀生輝時,背後藏的是無數「水下奴」的生命代價,被後人稱作「血珠」,如同今日所言的「血鑽石」。
御用朝冠、朝珠、朝帶的制度與意涵
清朝自崇德年間起,即明定滿族服飾為國制,禁止改穿漢服。乾隆二十四年修《皇朝禮器圖式》,針對皇帝朝服規制予以系統性彙整。
皇帝朝冠採東北野生植物「玉草」編製,冠前設「金佛」,嵌十五東珠;冠後為「舍林」(意即盾牌),嵌七顆東珠,全部為纍絲金飾所構成,純以東珠製飾為滿清皇室獨有標誌。
朝珠共108顆東珠,間隔四顆佛頭珠並配備佛頭塔、背雲與三串紀念珠(紀念為每串10顆小珠),組構嚴謹。形式與藏傳佛教念珠相似,展現清帝國吸納蒙古、西藏文化的多元特徵。
朝帶則為明黃色錦帶,配圓形鏤空金龍飾,每帶版中央嵌寶石並圍東珠五顆,全套朝帶含東珠二十顆。佩帶火鍤盒、香囊等實用配件,展現草原民族文化遺緒。
拍賣市場上的東珠朝珠
2010年4月8日,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一串清十八世紀禦制東珠朝珠由港幣800萬元起拍,最終以HK$67,860,000成交(約合當時新台幣2.74億元)。該朝珠重330克,東珠直徑9.60–10.65mm,品質極佳。
2011年6月6日,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一串清乾隆禦制東珠朝珠以人民幣600萬元起拍,最終以RMB13,225,000成交(約合新台幣6,000萬元)。長140公分,由108顆東珠構成,並配紅珊瑚佛頭、青金石背雲與三串綠松石紀念串飾,組件完整。
朝珠設計以四段分珠結構,每隔27顆設一顆佛頭,背後配葫蘆形佛頭塔與絲絛垂飾。紀念串數量與位置呈現等級差異:后妃與皇帝佩戴左二右一,命婦則為左一右二,體現「以左為貴」的文化觀。
此外,不同祭典亦配不同材質與顏色的朝珠:如天壇配青金石,地壇用蜜蠟,日壇用紅珊瑚,月壇用綠松石。與服色相互呼應,展現清代儀制之周密與精細。
結語
皇帝的朝冠、朝珠與朝帶,從材料到工藝,從制度到象徵,皆是清代皇權體系下極致規訓與文化整合的產物。這些看似靜默的珠飾,不只是裝飾,更凝結了滿洲興起、帝國制度、多元文化融合與無數無名之人的生命勞動。每一顆東珠的光芒,背後都有其不能忽視的重量。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96-清皇帝御用朝冠】。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10fdc018-04b8-4eed-8bd2-486f8ca53ab1
清皇帝御用飾品背後的榮耀與血淚──東珠朝冠、朝珠、朝帶的文化密碼
在清代皇權體制下,身分與階級透過服飾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清皇帝御用朝冠、朝珠及朝帶」便是權力象徵中最核心的元素。這些看似柔美精緻的配飾,背後藏著一段關於榮耀、規制、信仰與血汗的複雜歷史。
東珠:帝王專屬的至寶
「東珠」又名北珠,為清代御用珍寶,產自遼東河川。其品質極佳,圓潤光潔,被嚴格限定供皇帝、皇后及皇太后使用。朝冠上頂珠必為最大等級的東珠,數量、尺寸皆有明確規範。例如皇帝夏朝冠冠前金佛嵌東珠15顆,後綴舍林嵌東珠7顆;朝珠則由108顆東珠組成,配以佛頭、背雲與紀念串飾。
根據《大清律例》,東珠分七等,頭等東珠重逾一錢,僅帝后專用。即使乾隆皇帝對遠道而來的西藏高僧,也僅賞給五等東珠一顆,可見其珍貴。
採珠人與「血珠」傳說
東珠來自打牲烏拉地區的貢品體系,採珠人又稱「水下奴」,需長時間浸泡在寒冷水中,憑著木竿探測蚌群,再潛水徒手採集。冒險與高風險常導致凍死或溺斃,即使如此,所獲東珠大多不符規格,需直接棄置。
根據規定,1800名採珠人每單位30人,需上繳16顆東珠,缺一則鞭打,私藏則重罪。因此,當朝冠上東珠閃耀生輝時,背後藏的是無數「水下奴」的生命代價,被後人稱作「血珠」,如同今日所言的「血鑽石」。
御用朝冠、朝珠、朝帶的制度與意涵
清朝自崇德年間起,即明定滿族服飾為國制,禁止改穿漢服。乾隆二十四年修《皇朝禮器圖式》,針對皇帝朝服規制予以系統性彙整。
皇帝朝冠採東北野生植物「玉草」編製,冠前設「金佛」,嵌十五東珠;冠後為「舍林」(意即盾牌),嵌七顆東珠,全部為纍絲金飾所構成,純以東珠製飾為滿清皇室獨有標誌。
朝珠共108顆東珠,間隔四顆佛頭珠並配備佛頭塔、背雲與三串紀念珠(紀念為每串10顆小珠),組構嚴謹。形式與藏傳佛教念珠相似,展現清帝國吸納蒙古、西藏文化的多元特徵。
朝帶則為明黃色錦帶,配圓形鏤空金龍飾,每帶版中央嵌寶石並圍東珠五顆,全套朝帶含東珠二十顆。佩帶火鍤盒、香囊等實用配件,展現草原民族文化遺緒。
拍賣市場上的東珠朝珠
- 2010年4月8日,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
一串清十八世紀禦制東珠朝珠由港幣 800 萬元起拍,最終以 HK$67,860,000 成交(約合當時新台幣 2.74 億元)。該朝珠重 330 克,東珠直徑 9.60–10.65mm,品質極佳。
- 2011年6月6日,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
一串清乾隆禦制東珠朝珠以人民幣 600 萬元起拍,最終以 RMB 13,225,000 成交(約合新台幣 6,000 萬元)。長 140 公分,由 108 顆東珠構成,並配紅珊瑚佛頭、青金石背雲與三串綠松石紀念串飾,組件完整。
朝珠設計以四段分珠結構,每隔27顆設一顆佛頭,背後配葫蘆形佛頭塔與絲絛垂飾。紀念串數量與位置呈現等級差異:后妃與皇帝佩戴左二右一,命婦則為左一右二,體現「以左為貴」的文化觀。
此外,不同祭典亦配不同材質與顏色的朝珠:如天壇配青金石,地壇用蜜蠟,日壇用紅珊瑚,月壇用綠松石。與服色相互呼應,展現清代儀制之周密與精細。
結語
皇帝的朝冠、朝珠與朝帶,從材料到工藝,從制度到象徵,皆是清代皇權體系下極致規訓與文化整合的產物。這些看似靜默的珠飾,不只是裝飾,更凝結了滿洲興起、帝國制度、多元文化融合與無數無名之人的生命勞動。每一顆東珠的光芒,背後都有其不能忽視的重量。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96-清皇帝御用朝冠】。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10fdc018-04b8-4eed-8bd2-486f8ca53ab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