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大屠殺倖存者瑪格特·弗里德蘭德(Margot Friedländer)於5月9日在柏林辭世,享壽103歲。作為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重要見證人,她畢生致力於歷史教育工作,其離世不僅引發德國社會哀悼,也促使人們思考如何在見證者逐漸凋零的時代延續歷史記憶。
1921年出生於柏林猶太家庭的弗里德蘭德,原本夢想成為服裝設計師。然而,納粹迫害使她的家庭支離破碎——父母與弟弟先後在奧斯威辛集中營喪生,而她本人在偽裝為「雅利安人」躲藏一年後,最終被送往特雷津集中營。戰爭結束前夕,她在集中營與舊友重逢並結婚,兩人在戰後移居美國重建生活。
在美國生活64年後,丈夫過世的弗里德蘭德選擇回到柏林,恢復德國國籍,並投身歷史教育工作。作為少數高齡且持續發聲的大屠殺倖存者,她走訪各地學校與紀念場合,分享個人經歷,提醒年輕一代記住這段歷史。2008年,她出版以母親最後叮囑為書名的回憶錄《試著活下去》,並為史蒂芬·史匹柏創辦的「大屠殺基金會」留下珍貴口述史料。
弗里德蘭德認為納粹時代給後世最重要的啟示是做個「有人性的人」——保持理性與同理心。她常強調「血液沒有基督徒、穆斯林、猶太人之分」,並在近年中東衝突中呼籲「不要以仇恨回報仇恨」,鼓勵人們關注團結而非分裂的因素。
作為柏林榮譽市民和德國聯邦大功績十字勳章獲得者,弗里德蘭德在德國社會承擔著和解的象徵。去年,她登上德國版Vogue封面,這不僅是對她教育工作的致敬,也像是命運對她年輕時未竟時尚夢想的回應。
在德國擺脫納粹統治80週年紀念日的隔天,弗里德蘭德在她深愛的柏林安詳離世。正如她生前所言:「我出生在柏林,也要在這裡死去與長眠。」這座曾威脅她生命的土地,最終成為她深愛且被愛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