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孔子與孟子
2023-05-17 16:20 作者 / 賴震
收聽連結: https://is.gd/7AkNsp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思而後行。」《論語》字字珠璣,想必大家經常引用。「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人生哲理,跨越時空,經久不息。孔子、孟子並稱「孔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至今仍舊影響著我們。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曾表示:「能够幫助解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
孔丘,字仲尼,生於魯國,山東曲阜。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日子過得艱辛,但他胸懷大志,關心國家事務,也思索治國之道,直到三十歲才小有名氣,可惜在仕途上並無進展,五十五歲開始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長達十四年,有心從政,卻被各國主君敬而不用,最後還是返回魯國,專注於教育和整理文獻的工作,西元前479年,孔子離世,享年七十三歲。
孔子為何被舉世公認為「東方智者」?因為他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學說,強調「君子成人之美」的性善理論,並且總結自己的人生歷程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其中蘊含禮儀教化的深意,被人們奉為圭臬。
孔子依循性善的主軸,希望國君「為政以德」,最高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孔子之所以被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因為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無人超越。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打破學術壟斷,受教範圍擴及平民百姓,並依據受教者的差異,給予不同的教導,培育人才無數,希望「學而優則仕」,完成服務人群,造福國家社會的使命,是一套通行古今中外皆準的教育救國方針。
孔子門徒及再傳弟子,將其學說編輯成《論語》,宋朝的朱熹為《論語》、《大學》、《中庸》與《孟子》撰寫了《四書集注》,成了明、清兩代的科考定本。此外,漢武帝獨尊儒術,漢朝時將孔子尊為社稷神,之後孔子的地位不斷提升,到了唐朝,各縣建立孔廟,春秋兩季行祭祀大典,如今海外更有數千座孔廟,繼續闡揚孔子的儒教。
發揚孔子思想的另一位儒家代表,是被尊稱為「亞聖」的孟子。孟軻,鄒國人,也位在山東,比孔子大約晚一百年,曾受教於孔子的門生子思。
孟子幼年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彰顯出孟母重視品德教育,以及對孟子的期許。孟子也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國君,但是成效不彰,便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完成《孟子》七篇。孟子的學說主軸也是「性善說」,注重仁政與王道,最難得的是在封建時代,孟子已經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認為統治者的責任是推行德政,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然可以得到萬民擁戴,這也是當今,世界各國施政的終極目標。
孟子將孔子所提的「仁」具體化,反對武力霸政,減輕人民痛苦,緩和階級矛盾。至於個人修為,孟子認為善是人類的基本自覺,教育的目的就是在發揚這種性善的本質,強化道德的力量,才不會被私慾蒙蔽,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儒家理論把個人修為和國家政治相結合,修身養性是為了治國平天下,服務且造福眾人。數千年來影響華人的思想和行為,愈來愈多的現代西方學者,也積極從儒家學說中吸取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