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風流人物來開趴》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
2023-06-23 11:07 作者 / 曹若梅
漢高祖劉邦是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依照班固的形容,劉邦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正如他自己所說:「運籌帷幄,精於謀略,我不如張良;後勤補給,鉅細靡遺,我不如蕭何;衝鋒陷陣,攻無不克,我不如韓信,三個人中之傑皆為我所用,這是我得天下的成功秘訣。」張良、蕭何和韓信有「漢初三傑」美譽。
張良先祖是韓國貴族,秦滅韓,張良派刺客在博浪沙,以大鐵錘狙擊秦始皇沒有成功,被迫逃亡,在下邳遇到黃石公,得到《太公兵法》,後來追隨劉邦,為劉邦的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攻入咸陽,聽從張良勸諫,採行布衣素食的節儉作風,以爭取民心支持,劉邦立刻封存秦宮裡的財物,整治軍隊,表現出勤政愛民的風範。同時採納張良建議,召集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暴秦苛法統統廢除,獲得民眾熱烈擁戴。
項羽以四十萬大軍駐守鴻門,謀臣范增建議除去劉邦以絕後患。劉邦事先得到密報,假裝服從項羽,來赴「鴻門宴」。席間范增幾次示意項羽動手,劉邦命懸一線,幸賴張良臨危不亂,召來樊噲解圍,巧妙的使劉邦脫離險境,也造成項羽和范增的嫌隙,可說是一箭雙鵰。
兵法謀略之外,張良也精研黃老之學。他胸懷韜略,足智多謀,淡泊名利。劉邦稱帝後論功行賞,張良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所以謝絕厚賞,只要了「留」這方土地,隱退迴避,所以劉邦和呂后始終敬重張良,對他的猜忌防範最少,張良以「留侯」的身分,得到善終。
蕭何原本是秦國的小官兒,秦末大亂,投奔劉邦,楚漢相爭期間,劉邦首先攻克咸陽,眾人目光集中在秦都的富麗堂皇,唯有蕭何立馬清點關於國家户籍、地形、法令等檔案,分門別類,登記造冊,掌握各地險要和郡縣户口,對於日後制定政策以及統治,真正做到超前部署。
蕭何更是獨具慧眼,推薦韓信,韓信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多次幫助劉邦轉危為安,掃蕩天下,最後在垓下十面埋伏,將對手項羽殲滅。
漢朝建國後定蕭何為首功,尊稱「開國第一侯」,蕭何受命改建咸陽城,竣工後重新命名為長安,成為西漢首都。然而,劉邦為鞏固政權,逐一翦除異姓諸王,韓信功高望重,手握兵權,便成為第一個目標。蕭何配合呂后謀略,計誘韓信入宮,然後誅殺,這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典故。
蕭何在「約法三章」的基礎上,參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當時狀況的內容,制定了律法《漢律九章》,成為漢朝製作律令的開端。臨終前推薦曹參為相,「蕭規曹隨」,繼續穩定政局。
被譽為「國士無雙」的韓信出身貧寒,年輕時忍受「胯下之辱」,並無作為,直到獲得蕭何引薦,「蕭何月下追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攻城掠地,屢建奇功。
韓信曾與張良共同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堪稱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兵書彙編,為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基礎。司馬光稱讚韓信:「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韓信深諳兵法和剖析情勢,戰術靈活,為後世留下大量的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都源自於他。
人稱「兵仙」的韓信恃才傲物,甚至自豪的表示,劉邦只有指揮十萬人的能力,而他能調度的軍隊,根本就沒有人數限制,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也正因為這種毫不遮掩的自滿,功高震主卻無警惕,將自己推上險境,成了被誅殺的開國功臣。
漢初三傑都是佼佼人才,張良神機妙算,算出天下局勢,保住劉盈東宮的地位,得到呂后感激而得善終;蕭何是股肱之臣,終究富貴餘生;韓信未能明哲保身,身敗名裂還遭到夷滅宗族,令人惋惜。
收聽連結: https://is.gd/2u7M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