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蒲公英希望30】聽懂對方最想說的話

(圖/AI生成) (圖/AI生成)

女兒小時候很喜歡聽我講故事,同一篇故事能聽上百遍。她不厭倦,我卻有些疲憊,因此買了一台錄音機,我一句、女兒一句,將故事錄下來。起初女兒對錄音機十分感興趣,我還在開心自己從此解脫,沒過幾天,她又開始要我說故事。我問她:「錄音機按下去就可以聽,為何一定要我講呢?」女兒一番話讓我從此銘記於心:「錄音機不會抱我,但我最喜歡媽媽抱著我說故事!」

科技無法取代的溫度

多虧了女兒,我很早就知道最珍貴的,是身旁有人真誠且專注的陪伴。現在的資訊管道與娛樂方式,比起一台錄音機更豐富,甚至連AI都可以針對一個人描述的心事,回應出深具同理與安慰的話語。

但就像我女兒當年回過頭尋找我的懷抱,我相信不論科技多進步,人仍舊渴望被另一個人理解、接納。因此,蒲公英今年開設「心情陪伴師」課程時,我很開心有許多家長與老師,同樣看重這個議題。我們關心的不只是「孩子乖不乖、聽不聽話」,更是想「聽懂孩子的話」。

(備註:台灣版會改回蒲公英今年開設「心情陪伴師」課程,香港版因兩地事工不一樣,所以改為較模糊的說法)

站在同樣的立場上

課程中一位講師便分享:她不認同兒子觀看某些網路影片,但她不急著說教,而是專心陪孩子一起看完,才開始討論。她明瞭沒人想被潑冷水,孩子希望父母也懂自己喜歡的事。

當孩子感覺被理解,才有機會認識不同的想法,接受正向的引導。幾次下來,兒子開始反思影片裡的不良內容,還因著好奇媽媽推薦的片單,反過來陪媽媽看電影——不用強硬的立規矩,或過於激烈的辯論衝突,孩子就有所成長,母子互動還更融洽。

最需要的是「用心」

其實不只面對子女,我們對待父母、伴侶、朋友乃至同事、鄰居……何嘗不是一樣的道理?我們是否常常急著表達自己的關心,卻忘了先聽聽對方的心情呢?

我想起一個朋友的趣聞:她剛結婚時,正巧職務也有異動,時常被新主管刁難。回到家她難免想跟丈夫吐苦水,但務實又理性的丈夫,總是會給她一點建議,比如報表該怎麼做、如何在主管和廠商間斡旋等等,讓她越聊心情越鬱悶,甚至跟丈夫起口角。

相處多年後,她丈夫已經懂得,在她為了職場的事煩心時,為她倒杯茶、靜靜聽她講話,然後給她一個擁抱。她開玩笑說:「我先生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發現自己不用當解決疑難雜症的搜尋引擎,只要當用心對待我的枕邊人!」

陪伴其實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或許就像這位朋友的經歷,得花上不少時間。但唯有開始陪伴,才會漸漸懂得什麼叫做傾聽,什麼事又能讓對方感覺被支持——我們真的不必像Google或AI一樣無所不知,因為我們身邊的人,最期待的只是心與心相連。

■讓家人讀懂你的心

當家人想關心你,卻用了一種你不喜歡的方式(例如碎念、責備),你會怎麼回應?又該怎麼讓對方知道你真正的感受?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