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國會議員住房津貼問題近日引發全國大規模抗議,爭議核心在於這筆補助的合理性。支持者認為,由於新一屆議員不再享有免費宿舍且多數來自外地,理應獲得住宿補償;反對者則批評津貼金額過高,與一般民眾生活現實嚴重脫節。
政府提供新津貼的主要理由是本屆國會議員無法像前幾屆一樣獲得政府提供的宿舍,因此有權獲得補償。許多議員並非雅加達本地人,在首都履行職責時必須自行負擔住宿費用。
澳洲雪梨大學東南亞中心副主任克雷默指出,住房津貼引發民怨的主因是金額高達5000萬印尼盾(約新台幣9萬3280元),遠超過一般印尼民眾的收入水平,被視為浪費納稅人的錢。面對壓力,國會副議長達斯可於8月26日出面澄清,表示津貼僅適用一年(2024年10月至2025年10月),且只能用於住房,並非變相加薪。
然而,這番解釋未能平息民眾的憤怒。批評者指出,政治人物不僅與民眾關切脫節,對政府支出的決策也缺乏透明度與問責機制。線上媒體Kok Bisa的分析顯示,以政治人物薪資水平計算,僅需2年1個月就能買房;但領取最低工資者則需長達38年7個月才能購屋。此外,政治人物的所得稅由國家代為負擔,進一步加劇了不平等感。
國會議長馬哈拉尼為津貼辯護,稱相關決策已經過徹底評估,並考量了「雅加達的狀況與物價」。然而,印尼反貪組織「印尼貪污監督」及「印尼研究所」指出,政治人物的薪資待遇本已相當優渥,不應再由公共資金補貼住宿。「印尼預算透明論壇」估計政治人物實際月收入接近2億3000萬印尼盾(約新台幣42萬9331元),而印尼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8月雅加達經理階層平均月薪僅為1432萬9826印尼盾(約新台幣2萬6750元)。
克雷默強調,印尼民眾對政治人物辜負期望已司空見慣,但住房津貼特別引發民憤,因為民眾能直接與自身收入進行比較。她指出,要求問責的呼聲以及要求政治人物向公眾負責的聲音日益高漲,反映社會對現狀的不滿。若無法妥善處理,未來可能引發更多抗議行動。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