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偏鄉教育困境待解 專家倡多元管道取得教師資格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實施7年來,教師員額不足、流動性高及行政負擔過重等問題改善有限。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6日舉辦修正草案公聽會,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表示,各界關於教師資格取得及提高赴任意願等建議,將納入修法參考。

公聽會主席、國民黨立委葛如鈞指出,7年過去,偏鄉教育問題改善不如預期,加上少子化影響,情況更加惡化。如何調整廢校、併校政策,同時兼顧學生受教權與偏遠地區發展,值得深入討論。

屏東縣僑勇國小教師吳家儀分享個人經歷,她從2019年開始擔任偏鄉代理教師,為取得正式資格,完成研究所32學分、碩士論文、46個教育學分及半年實習,直到今年6月才考取正式教師。這段過程至少花費4年時間,加上學費與無收入期間,相當於付出200萬元機會成本。

民進黨立委伍麗華建議,應加強培訓無證代理教師,協助其成為合格教師,並為所有代理教師提供公費補助參與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國民黨立委柯志恩則提出設立「偏鄉教育證」制度,讓現職代理教師有不同管道取得正式資格。

代理教師工會理事長黃湘仙直言,考取正式教師過程艱辛,連交通費都是負擔,師範體系畢業生也不願前往偏鄉任教。她坦言,提高待遇是解決問題的現實方法,偏鄉代理教師的薪資應高於正式教師。

國教院研究員曾大千建議,理想模式是讓偏鄉代理教師嫁接現有師培體系,以代理工作抵免實習取得教師證。當務之急是透過「專聘教師」制度提供誘因,改善工作條件並建立長聘機制。

張廖萬堅表示,教育部持續研議如何更有效取得教師資格,並將改善制度。關於偏鄉地區教育支援中心缺乏專責人力問題,將鼓勵地方政府投入更多資源。此外,學士後偏鄉師培專班內容也將透過修法或附帶決議,使其更符合偏鄉教師需求。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