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灣課徵20%關稅,台美談判仍在進行中。美國專家分析指出,這個稅率代表一個合理的中間值,不僅低於川普先前宣布的32%,也與區域內其他競爭對手相比並未明顯偏高,且未來仍有調降可能。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簽署行政命令,宣布8月7日起實施新關稅稅率,台灣被課徵20%關稅,低於原先「解放日」公布的32%。相較之下,日本、韓國稅率為15%,馬來西亞、菲律賓及印尼為19%,越南為20%,印度則為25%。
哈德遜研究所國際經濟專家華特斯接受專訪時表示,日本獲得15%優惠稅率是因為承諾對美投資5500億美元。相較之下,台灣獲得20%稅率已相當合理,「對賴政府來說是很不錯的情況」,台灣無需提出數千億美元的新投資承諾或大量採購美國產品,就能獲得這樣的稅率。
經濟分析師郭哲瑋則認為,川普的關稅政策主要是「政治性宣示」,作為與其他國家談判的籌碼。他分析指出,台灣面臨的20%關稅仍有轉圜餘地,但台灣必須提供更多優惠給美國,例如鼓勵台商赴美投資以增加當地就業機會,「一定要有讓步,別人才會想把關稅降低。」
華特斯補充,台灣能否在後續談判中成功降低關稅,很大程度取決於美國對台貿易逆差的走勢。若逆差開始縮小,台灣或許可以爭取將稅率調降至15%,或提出新的投資承諾作為籌碼。他建議賴政府維持目前談判策略,尋找雙方合作空間,強調台灣是合作夥伴而非競爭對手。
除了對等關稅外,川普政府還針對特定產業加徵關稅,包括已實施的25%汽車關稅、50%鋼鋁關稅,以及未來可能推出的半導體、藥品關稅。專家指出,資通訊產品占台灣對美出口比重逾七成,半導體關稅對台灣的影響將更為顯著。華特斯表示,即使台灣能獲得某種形式的豁免,美國仍很可能會課徵至少15%的半導體關稅。
關於川普關稅政策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專家觀察到一些令人擔憂的跡象,包括通膨、投資放緩以及勞動市場降溫。華特斯指出,這些現象可能意味著企業並未如川普政府所期望的將製造業移回美國,而關稅政策「某種程度上確實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