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觀點》《8·23罷免&公投行動完結:台灣政局進入重構前夜》

726大罷免行動落幕,藍白聯手迎戰綠營,在關鍵的25席攻防中,以「25比0」的壓倒性結果,全數守住戰線。其中,國民黨24位立委全數未遭罷免,民眾黨的新竹市長高虹安也成功防守,形成在野陣營對執政黨的一次戰略性反制。
這場被視為選後第一場制度性對決的政治行動,儘管綠營與其外圍力量傾全力動員,但戰果卻反映出其在議題操盤與社會動員層面的明顯疲態,反而激發出國民黨與民眾黨在地方與基層的整體凝聚力。
此次全數守住的結果,不僅為在野陣營爭取喘息與反攻空間,也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了國民黨內部若有「局部敗選」時可能爆發的責任歸屬與派系爭鬥。正因無需面對「誰該下台」的問責壓力,反而提供了黨中央一次重新整隊的機會,也讓國民黨有機會再振旗鼓、修補內部裂痕,回到政策與組織並進的軌道上。
而下一場更高張力的延長賽,即將在8月23日登場。此次不僅將舉行備受關注的「核三延役公投」,更包括七位國民黨立委罷免案的第二輪政治對決。此役既是726戰後餘波未平的延續,更將進一步考驗各政黨的戰略調整能力與民意整合實力。
2025年8月23日,被視為「後大選時代的第一場政治實戰」的罷免行動正式落幕,儘管結果已大致塵埃落定,但其政治後座力,才正要開始發酵。這場行動不僅是對在野陣營組織動員力的測試,更是對各大政黨內部整合與未來布局能力的全面檢驗。
首先,民進黨選擇不直接接手罷團棒子,但卻在過程中透過地方系統與側翼言論進行間接介入,展現「不出面但不缺席」的政治態度。此舉看似謹慎保守,實則有助於減少失分空間、保全總統府與中央的執政形象。
相較之下,國民黨則趁勢加碼,全力出擊,成功拉開了比分差距。這場政治逆轉固然是一場勝利,但真正值得觀察的是,黨中央能否借此整合各方資源、重新凝聚路線與信任基礎。能否穩住節奏、打開下一局,將決定在野陣營未來兩年的布局格局。
至於民眾黨,則在風暴中更趨團結。儘管面對黨主席柯文哲因涉案遭收押長達11個月的重創,使整體黨務與士氣受到極大挫折,但黨內並未因此瓦解,反而在多場議題戰役中逐漸重新站穩陣腳。若黃國昌能真正轉向組織建設與黨內理念系統的打造,並跳脫個人戰鬥風格的限制,民眾黨仍有機會在未來國會與地方選戰中,穩住第三勢力的定位與存在感。
此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新焦點是核三延役公投有望過關。在綠營擔憂供電壓力、民意漸轉支持穩定能源的趨勢下,賴清德政府若順勢調整立場,不僅可解決短期電力問題,亦可藉此重新開啟長期核電政策討論,成為其能源治理上的轉捩契機。
在罷免風暴的塵埃中,各政黨都必須深刻檢討並向國內外成熟政黨的制度與機制學習,尤其在黨內整合與公共論述方面更需提升。
這次罷免行動也給民進黨一項沉重教訓:一個政黨即便不主動出面,也不應輕易將「政治令旗」交到外圍意見領袖手中。尤其當這些領袖具備高度爭議性、強烈主觀真理信念與個人色彩,卻不見得擁有協調能力與政治節制力時,很可能得不償失、減分遠大於得分,甚至讓民進黨的整體形象都受到折損。這種策略錯誤,簡直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應當深刻檢討與吸取教訓。
同樣地,國民黨下一步若要真正改革,不能只靠議題操作,更須思考組織治理。如何建立制度性發言機制與多元整合平台,讓有民意基礎者與資深領導都能共存並發揮,是未來藍營是否能重建大黨格局的關鍵。
這次行動中表現突出的國民黨青年立委們,是難得的新資產。他們應被賦予更大政治空間,既可鞏固藍營基層,也能在國會與地方扮演制度穩定器的角色。唯有良幣驅逐劣幣,政黨革新才能帶動民主深化。
罷免行動即將進入尾聲,但台灣政局重整才剛開始。真正的較量,現在才要登場。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