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書籍交易協會最新年度報告顯示,2023年德國書市營收達98.8億歐元(約新台幣3275億),年增1.8%,主要成長動力來自16至29歲年輕讀者群。16至19歲讀者購書人數增加近10%,20至29歲則成長約8%,而其他年齡層購書人數則普遍下滑。
線上書店表現尤為亮眼,營收成長4.4%,其中半數來自實體書店經營的自有網路平台。協會主席弗里德利克斯指出,年輕人熟悉串流與App平台、習慣通勤時收聽有聲書,也樂於透過數位管道購書,成為推動德國出版產業數位轉型的重要力量。
在出版內容方面,小說仍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約佔整體書市營收33%,其次為兒童與青少年書籍,生活與自我成長類書籍則排名第三。2023年德國書籍對外授權總數達6669件,亞洲地區占比22.8%。台灣獲得48件授權,占總體比重0.7%,在亞洲屬於中型市場。授權件數最多的亞洲國家依序為中國(670件)、南韓(224件)、越南(113件)與日本(86件)。
儘管數位閱讀普及,德國仍有近25%兒童缺乏足夠閱讀能力,約20%成年人閱讀能力不及10歲孩童。弗里德利克斯因此呼籲聯邦政府加強閱讀教育,擴大閱讀人口基礎。
人工智慧(AI)對出版業的影響也成為業界關注焦點。協會總幹事馮克萊夫表示,出版社、書店及物流業者正積極探索AI在簡化營運流程上的應用潛力。然而,生成式AI仍存在許多法律灰色地帶,包括模型訓練過程中的著作權問題、假訊息傳播,以及AI使用透明度等議題。馮克萊夫呼籲政府儘速制定明確法規,防止大型科技公司在數位平台、資料掌控與AI訓練資源等方面形成壟斷,侵害創作者權益與輿論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