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畫家龍樹諒的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因預言「7月5日會發生大災難」而在社群媒體瘋傳,引發全國恐慌並嚴重影響經濟活動。雖然最終證實只是虛驚一場,但這種現象反映了日本社會深層的集體焦慮。
類似的末日預言,如「瑪雅文化的末日預言」和「千禧蟲危機」,都曾在全球引起恐慌,但日本人對此特別敏感。這與日本的地理環境密不可分——作為一個狹長多火山的島國,自然災害頻繁,資源匱乏,加上歷史上的「關東大地震」(1923年)、「311東日本大震」(2011年)以及每隔百年左右發生的「南海海槽大地震」,都深刻塑造了日本民族對生存危機的敏銳意識。
這種集體焦慮明顯反映在日本的流行文化創作中。1954年開始的《哥吉拉》系列,講述核試爆導致怪獸誕生,體現了日本人對原子彈的陰影和核災變的恐懼。1973年,五島勉的《諾斯特拉達姆斯的大預言》在石油危機期間暢銷250萬冊,後被改編成電影。同年,小松左京的科幻小說《日本沉沒》描繪地震和火山爆發導致日本列島沉沒的危機,銷量達385萬冊,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
除了自然災害,日本人對疾病傳播同樣高度警惕。2009年上映的電影《感染列島》描述一種新型病毒在日本爆發,造成數千萬人感染、大量死亡,意外預示了後來的COVID-19疫情。這些文化作品不僅反映了日本人對生存威脅的恐懼,也展現了他們面對無常生命的獨特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