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鹿港製鏡王國:台灣8成鏡子產地背後的二戰契機與四大家族傳奇

台灣鏡子產業有個鮮為人知的事實:全台8成的鏡子來自彰化鹿港,而這個製鏡王國的崛起,竟與二戰時期有著密切關聯。台明將董事長林肇睢揭露,鹿港製鏡業的起源可追溯至二戰期間,當時台灣遭受空襲,業者從廢墟中撿拾破碎玻璃,鍍上水銀製成皮包用鏡與化妝鏡,意外為鹿港製鏡產業奠定基礎。

鹿港製鏡業由四大家族主導:健生、和益、福華與台明將。這四大廠成立於1943年至1950年間,橫跨日治末期至國民政府來台初期。有趣的是,健生與和益同屬莊氏宗親,而福華黃姓家族與台明將林姓家族則為姻親關係,形成了緊密連結的產業網絡。

林肇睢表示,鹿港製鏡技術最初是由當地人前往台中向日本人學習。儘管鹿港缺乏製造玻璃所需的矽砂與天然氣等原料,但業者靈活運用戰後廢墟中的玻璃碎片,裁切後鍍上水銀製成小型鏡子。直到1954年新竹玻璃與1964年台灣玻璃相繼成立,台灣才開始自產平板玻璃。

鹿港製鏡業的蓬勃發展也得益於當地家具業的興起,特別是與當時流行的化妝櫃完美結合,為各鏡廠帶來豐厚訂單。隨著時代變遷,四大家族各自發展出不同專業領域:健生與福華主攻車鏡,和益專注於居家藝術鏡飾,台明將則以外銷家具玻璃為主要業務。

林肇睢強調,鹿港製鏡產業在缺乏原料優勢的情況下,仍能成為台灣鏡子的主要產地,實屬不易。四大家族創業至今約80年,產品範圍涵蓋車鏡、建材、家具到居家裝潢鏡飾,堪稱鹿港小鎮的「隱形冠軍」。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