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7月5日地震預言引發關注,民眾對近期地震活動及「海嘯雲」等現象感到不安。對此,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前主任郭鎧紋表示,根據歷史數據推算,未來一個月發生規模7以上地震的機率確實高達七成,但他強調全球地震活動目前正處於「平靜期」,民眾無須過度恐慌。
郭鎧紋解釋,日本部分地震學家觀察到的「吐噶喇法則」,指的是過去吐噶喇群島發生大地震後,日本其他地區也可能隨之發生大地震。例如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前三天,吐噶喇群島曾發生規模5的群震。然而,他指出這兩者在地質構造上並無直接關聯,吐噶喇群島的地震是因菲律賓海板塊隱沒至歐亞大陸板塊下方所致,而東日本大地震則是由太平洋板塊隱沒至北美板塊下方引起。
對於近期新燃岳火山噴發的情況,郭鎧紋表示,新燃岳與櫻島火山本身就屬活躍火山,經常噴發。這些局部性的火山與地震活動是沖繩海槽擴張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應與整個環太平洋地震帶的活躍度過度聯想,也不會觸發整個太平洋火環帶發生大規模地震。
郭鎧紋進一步分析指出,自1900年以來,平均每年約發生12次規模7以上地震,相當於約29天發生一次。然而,2024年至今僅有5次規模7以上地震,上一次發生在5月2日德雷克海峽的7.4級地震,顯示目前正處於「平靜期」。雖然統計學上未來一個月發生規模7以上地震的機率約為71.61%,但他強調這並不代表地震機率會因長時間未發生而增加。
針對社群媒體流傳的「海嘯雲」照片,郭鎧紋澄清這純粹是氣象現象,常見於夏季沿海地區,是冷空氣與熱空氣相遇形成的雲象,與地底下的地震活動毫無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