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lemon近期對好市多(Costco)提起訴訟,指控該倉儲式量販店銷售多款仿冒其熱門休閒運動服飾的平價替代品。這起案件凸顯了當前「廉價同款品」(dupe)市場的爭議性,這類產品作為高端品牌的平價替代選擇,在社群媒體推波助瀾下日益普及。
在零售業界,提供平價替代品並非新現象,但社群平台如TikTok已將這種消費文化推向新高度。網紅們公開分享購買資訊,引導粉絲尋找價格親民的替代選擇。例如,消費者可在折扣賣場Target以約新台幣450元購買類似愛馬仕(Hermes)售價近3萬元的拖鞋;或以約新台幣2800元在Quince網站購得類似寶緹嘉(Bottega Veneta)8.2萬元流浪包的替代品。
Lululemon在6月27日的訴狀中表示,部分企業「複製或抄襲」其設計並以較低價格銷售,許多產品在社群平台以「Lululemon平價版」標籤迅速走紅。雖然提供平價替代品的商業模式已存在多年,但這類產品若未直接抄襲或未經授權使用專利商標,通常處於法律允許範圍內。
然而,美國東北大學法律暨媒體教授Alexandra Roberts指出,特別在時尚領域,這類產品常落入法律灰色地帶,涉及智慧財產權是否存在、能否有效執行,以及是否構成侵權等複雜問題。這種消費趨勢也反映出當代消費者雖渴望擁有精品,但越來越不願為原版商品支付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