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外長王毅於6月30日至7月6日訪問歐盟總部、德國及法國,此行被中國學者視為為即將舉行的中歐領導人峰會進行政治準備。2025年中歐峰會預計於7月下旬在中國舉行,王毅此次出訪旨在提前尋求共識,為高層對話奠定基礎。
根據中國外交部公告,王毅此行將參加第13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第8輪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並與法國外長會談及出席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會議。訪問期間,王毅於7月1日會見了比利時新任總理德威弗。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表示,王毅此訪部分屬於機制性對話的「規定動作」,體現了中歐關係的韌性。同時,此行也為即將到來的中歐高層互動做準備,提前與歐方尋求共識,以促進高層對話取得更好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所國際關係研究室主任趙晨認為,此次訪問是為中歐領導人峰會進行必要的外交溝通。他指出,本屆歐盟領導團隊將首次與中方進行高級別戰略對話,德國新政府外交團隊也首次與中國外交團隊面對面交流,有助於增進相互了解。此外,作為世界多極化中的兩大力量,中歐有必要就烏克蘭危機、以色列-伊朗問題等國際熱點進行深入磋商。
目前,中歐在電動車關稅、稀土管制及醫療器械公共採購等經貿領域存在摩擦。崔洪建分析指出,歐盟近期在經貿領域採取的措施反映了歐盟內部日益增強的競爭意識和保護主義傾向。他強調,中歐雙方需要尋找解決經貿摩擦的長效機制,建立創新的長期合作模式,以維護經貿關係穩定並擴大合作。
趙晨則表示,中國對稀土的出口管制是對美國關稅戰的反制措施,而在中國實施管制前,歐洲國家已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實施出口限制。他認為,當前的稀土爭端只是一系列貿易管制與反制中的一環,但由於中歐雙方都堅持全球經濟治理不應失序,通過細緻密切的溝通,雙方有望達成互利共贏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