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外星入侵作品背後的政治隱喻:從《天外魔花》到《寄生獸》

2025-05-30 00:20  撰稿 / AI

Netflix熱播影集《寄生獸:灰色部隊》描繪了外星生物入侵人類社會的恐怖景象,這類題材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英文中的"Alien"一詞,如今多被理解為「外星人」或「異形」,但其原意其實是「外國人」。古語有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對異族的戒備心理,隨著時間演變,逐漸將「心異」轉化為「形異」的想像。

在麥卡錫主義引發的「紅色恐慌」籠罩美國的年代,好萊塢製作了許多描述外星入侵的科幻電影,其中的外星反派往往暗喻共產黨人或間諜。1956年,導演唐席格(Don Siegel)拍攝的《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被公認為這類題材的經典之作。電影講述外太空生物墜落美國小鎮後,以巨大豆莢形式複製並取代當地居民,這些「複製人」冷血無情,逐漸擴散佔領全美。一名發現真相的醫生拚命逃離小鎮,在高速公路上大喊「他們來了!」卻被當作瘋子送進精神病院。

《天外魔花》上映後票房高達300萬美元,2008年更被「美國電影學會」(AFI)評選為「十大經典科幻電影」之一。當時正值「紅色恐慌」高峰期,影片引發激烈爭論:片中冷血無情的外星怪物是否暗喻共產黨人?男主角的警告是否象徵共產勢力入侵美國?導演唐席格後來證實影片確實暗藏此寓意。有趣的是,男主角的名字恰好是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與當時推動反共運動的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同姓。

《天外魔花》對後來的外星入侵題材影響深遠,曾多次被重拍,包括1978年的《變形邪魔》、1993年的《異形基地》,以及2007年由妮可·基嫚與丹尼爾·克雷格主演的《恐怖拜訪》。

日本漫畫家岩明均從1990年起連載的《寄生獸》,內容與《天外魔花》相似,只是將入侵方式從豆莢改為蟲蟲鑽入人體。該漫畫後來被改編成電影,由染谷將太主演。2024年4月,韓國導演延尚昊將其改編為Netflix影集《寄生獸:灰色部隊》,成為全球收視率最高的非英語影集。韓版與日本電影版有所不同,最大的差異是將第一主角由男性改為女性,並將男主角的外星手指改為女主角頭上的觸角。


現正直播
←回上一頁

也許您會感興趣


趙少康力挺林沛祥反罷免 罷免領銜人指控違法事證未道歉

國民黨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22日陪同立委林沛祥在基隆七堵區南興

2025-07-22 15:00

新北國小女教師體罰學生 判刑6月定讞可易服社會勞動

新北市一名國小女班導師因不滿7歲男學生上課鐘響後仍在教室外遊

2025-07-22 14:35

盧秀燕高鐵站立照引發討論 高鐵說明站立規定

台中市長盧秀燕日前搭乘高鐵時站立於車廂間的照片在網路流傳,引

2025-07-22 14:30

生態攝影先驅徐仁修:與自然共舞的一生,面對生死的坦然

由沈可尚導演執導的紀錄片《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記錄了台灣知

2025-07-22 14:25

Volvo全新XC70休旅車將於8月在中國市場開放預訂,搭載1.5升油電混合動力系統

Volvo即將擴充其休旅車產品線,全新XC70將填補XC60

2025-07-22 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