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觀點》 罷免風暴三部曲:政治預言如何一一成真?
2025-05-27 15:24 撰稿 / 韋安
2025年1月4日,一場看似孤獨的記者會,掀起了台灣政壇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免風暴。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獨自現身立法院,拋出震撼彈,不僅要罷免立法院正副院長,更要罷免全部41位國民黨區域立委。
當時他的話語擲地有聲:「不是只有罷免立法院長韓國瑜、副院長江啟臣,應該要罷免全部國民黨區域立委,要雙罷。這些人到立法院是在賣台,難道不需要被罷掉?」
那一刻,會場內只有柯建銘一人,沒有黨中央高層,沒有組織呼應。外界多數人認為這是「孤注一擲」的個人秀,甚至質疑如此大規模罷免的可行性。
然而四個月後的今天,全台已有49名立委的罷免案完成第一階段提案,其中34名國民黨立委、15名民進黨立委正式進入第二階段連署程序。
原本的「獨角戲」演變為全黨總動員,原本的「個人喊話」成為全台最大政治動員。而在這場變局中,國民黨不知不覺地走入了一張早已設下的網。
對這場「大罷免」,筆者曾在1月6日與3月20日分別提出過兩次預言。當時說出來時,沒多少人當真,甚至有人覺得不值一哂。但事後看來,兩次預言全部命中,而且一絲不差。
現在,該是時候提出「第三個預言」。因為這場看似越演越烈的罷免戰,真正的轉折和高點,其實才剛剛出現。
第一個預言:柯建銘不是「瘋了」,而是設局高手,已百分之百應驗
筆者於2025年1月6日,在「柯建銘孤獨求敗,引藍入甕一網打盡?」一文中,提出第一個預言。
柯建銘在立法院獨自召開記者會,提出「雙罷」主張,聲稱要罷免立法院正副院長,以及41位國民黨區域立委。整場記者會沒有其他高層參與,也沒有立即的組織呼應,讓外界普遍解讀為個人式的即興喊話。有人說他「瘋了」、說他「孤注一擲」、說他「只有情緒、沒有計畫」。
然而,預言中指出,這並非失序行為,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布局。關鍵不在於當場有多少人配合,而在於罷免時機的精算與動員節奏的安排。其戰略核心在於讓外界誤以為他只是孤軍奮戰,讓對手失去警戒心,忽略民進黨已在暗中展開整體佈局。
到了2月底,這場佈局開始進入實質推動階段。罷免站一站接一站地開設,罷免小卡印製與流通速度驚人,網路連署推廣密集展開,甚至出現了預言中所描述的景象,青鳥、黑熊、地上跑的、天上飛的,連全家便利商店都快被拿來當連署站了。
這並非誇張描述,而是當時實際發生的景象:社運團體上街、學生組織串聯、網紅開直播、地方組織同步出擊,幾乎所有綠營能調動的力量都已全面參戰。節奏一致、資訊同步,形成了民進黨明暗兩路,全面接手的規模作戰。
截至5月8日下午五點,全台已有超過50位立委被正式提案罷免:其中國民黨34人、民進黨15人完成第一階段提案,國民黨更已有30人完成第二階段罷免連署,將進入第三階段的實體罷免投票程序。
原本被嘲諷為「一人演出」的記者會,四個月後已演變為席捲全台的最大罷免行動,成為名副其實的「先知告白」。第一個預言,完全實現。
第二個預言:國民黨是農耕民族,不適合打這種仗,已百分之百應驗
筆者於2025年3月20日發表「蔣幹太多,曹操沒有!國民黨小心中計團滅?!」一文,提出第二個預言。
預言中指出,國民黨的組織特性如同農耕民族,平時鬆散,只會在春耕、營耕、秋收的時候才可以集體行動。也就是說,在正規大選時期,才有組織動員能力。
而民進黨則能在非常時刻迅速集結、主動出擊。在罷免、補選等非常規選舉時期,國民黨根本不是民進黨的對手。
當時藍綠雙方陸續發動針對對方立委的第一階段提案連署,聲量與節奏逐漸拉高。但實際成效經常是10比1、20比1、30比1,綠營的第一階段連署頻頻成案,國民黨的提案則時常掛蛋,原地踏步。
「第二個預言」當時警告:國民黨千萬不要落入「以罷制罷」的陷阱,因為這根本不是國民黨擅長的戰場,更不是他們能贏的戰鬥。
但國民黨最終還是陷了進去。黨內人士開始競相呼籲,必須展現鬥志不向「綠罷」妥協,基層壓力湧現,逼迫黨中央不得不出擊。罷免綠委行動全面鋪開,結果反而一步步踩入對手設下的困局。
這場仗,不打還好,一打就出事。在尚未進入第三階段投票前,國民黨就在第二階段連署過程中損傷慘重。
截至5月8日,國民黨推動的綠委罷免案中,十五件進入第二階段連署,沒有一件成功達標成案。反而爆出罷免聯署中,大量「筆跡相同」、「死人連署」、「冒名頂替」等違規違法事件。
各地黨部被一一搜索,台北、新北、基隆、宜蘭、台南等黨部,主委、書記長、總幹事、黨工志工,大批人員被傳喚、調查,甚至收押。最令人震驚的是,連台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都被羈押,創下國民黨史上前所未有的紀錄。
國民黨已不是在「制衡罷免」,而是自己先被「團滅」。這正是農耕民族打游牧戰的宿命:老牛拉戰車,打到最後只剩疲憊、混亂與破綻。這場由「以罷制罷」啟動的反制行動,如今已全面進入戰術崩盤階段。
第三個預言:罷免最多五席,「川普效應」與民意反轉成為決勝關鍵,正在發生
一個多月前,部分預測者與選戰觀察者曾釋出心理預期:「綠營若能罷掉六席藍委,才算真正勝利」。但現在的態勢顯示:若能罷掉五席藍委,便已是不敗。
這並非綠營罷免戰動員不夠、組織不努力,而是整體戰場出現了結構性的逆轉。首先,自4月初美國川普發動新一輪關稅戰後,台灣立即面臨台股震盪、台幣狂升、中小企業壓力劇增的現實衝擊。鄰國如日本與新加坡,都已將「關稅衝擊」視為國難級議題緊急應對,台灣社會也轉而關注經濟、民生與匯率風險。
在這種大環境下,任何政黨繼續高調推動政治性罷免,都難逃「不務正業」之譏。不論藍綠,誰主導、誰動員、誰炒作,誰就會被質疑「沒做正事」,反而喚起社會對政治內耗的集體反感。
第二層轉折來自「罷免主軸」的失焦。罷免戰原以「清除中共同路人」為號召,然而一年以來,未見具體匪諜證據。反而綠營內部陸續爆出違反「反滲透法」的案件,讓原本具有正當性的論述陷入自我打臉,罷免理由逐步削弱。
相對地,綠營體系內近年來也爆出多起共諜案,引發社會關注。例如,外交部前助理何仁傑、總統府前諮議吳尚雨、立法院前院長游錫堃的助理盛礎纓、民進黨民主學院前副主任邱世元,以及新北市議員李余典的特助黃取榮等人,皆被檢調列為涉嫌與中共情報單位接觸、滲透或受資助的對象。多數案件目前仍在司法調查或偵訊中,但已對原本「誰才是中共同路人」的敘事構成實質衝擊。
這類事實層面的反差,讓「罷免主軸」開始失焦,導致罷免戰的正當性受質疑,也為中間選民提供了質疑空間,真正需要面對滲透問題的人,是否正好在原本主張清洗者的內部?這使得罷免訴求由原本的正義感召,轉變為政黨鬥爭的觀感。
再者,罷免藍委廣達35人,其中不乏年輕新科、無強烈政黨色彩的立委。給社會一種「全面清算」而非「針對性反制」的觀感。這種「超限擴張」,開始引發中間與淺藍、淺綠民眾的警覺,甚至讓不少原本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轉向「反罷免」一方。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戰役中帶頭發聲、鋪天蓋地發動言論攻勢的,並非民進黨官方主體,而是一群網紅、KOL與企業大老。他們雖然有效激起綠營基本盤,但其語氣激烈、操作頻繁,反而激怒中間選民與白營年輕族群,進一步點燃反罷免的社群能量。
本來冷感的年輕人,如今因大環境震盪、罷免過熱與政府應對失衡,而變得熱感。他們或許不喜歡國民黨,但更反感「政治主導民生」與「失去比例原則」的民進黨。他們不僅自行串聯發聲,還反向發聲,帶動原本低度動員的藍營支持者出來投反罷票。
因此,當前的大罷免,綠營雖仍能穩住基本盤,投出25%門檻罷免票,但反罷潮的動能卻在擴散、發酵,且來自於一群最初被忽略的年輕與中間民意。他們正成為決定這場選戰天平傾斜的關鍵角色。
三個預言,一一對照。第一個是綠營設局的精巧,第二個是藍營組織的崩壞,第三個,是民意的反彈。
如今,大罷免已不再是民進黨的戰略王牌,而成為一面照見民意裂痕的鏡子。從高點滑落的,不只是罷免聲勢,更是執政者與整個政治圈,是否還理解這社會真正焦慮,以及被台灣人信任的指數。
接下來的關鍵,不在於罷掉哪幾席,而在於:誰,還看得懂這一波民心的轉向?誰跟民心背離,誰就會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