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分析指出,貨櫃船運業可能面臨業績衰退,主要受到美元貶值導致的匯兌損失、運價難以超越第一季水平,以及美國高關稅政策壓低貨運量等多重因素影響。
一家長期追蹤貨櫃船運的法人機構表示,由於海運採用美元計價,美元兌新台幣的貶值將直接衝擊船運公司的毛利率並造成匯兌損失。數據顯示,4月美元貶值1.165元,5月截至22日更貶值2.075元,預計5月貨櫃船公司將受到更大衝擊。
運價方面,上海貨櫃運價指數(SCFI)今年第一季平均為1825點,遠高於5月16日的1479點。雖然美中達成降關稅協議曾帶動SCFI上漲,但要回到第一季高峰2505點,美國線運價需上漲252%,難度極高。
關稅問題更為複雜。美國給予各國的90天關稅寬限期結束後,關稅可能再度升高。全球各國(除中國外)的寬限期為4月9日至7月7日,中國則為5月14日至8月11日。目前僅英國與美國達成協議,美國財政部長已表示,未採取行動的國家關稅將回到4月2日宣布的稅率。
法人預測,許多國家可能無法在寬限期內達成協議,關稅大戰將再起,嚴重影響第三季貨櫃運量。洛杉磯港執行董事Gene Seroka也指出,亞洲前往洛杉磯港的貨櫃預訂量預期僅小幅增加。
對此,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表示,匯率確實是當前問題,但對關稅持較樂觀態度。他認為消費者需求仍在,關稅問題有望在寬限期結束時塵埃落定。若中國解決芬太尼問題可能獲得美國降低關稅;若無法降低關稅,企業將轉向東南亞等地擴產,第三季貨量有望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