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自賴清德總統就職後成立至今已召開4次會議,不僅確立了台灣2032年減量32%及2035年減量38%的明確減碳目標,更整合政策資源與民間力量,積極打造台灣綠色品牌形象。
環境部長彭啓明作為委員會執行秘書表示,總統的強烈意志與由上而下的推動是加速淨零進程的關鍵。即使面對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及全球淨零進程的不確定性,台灣仍堅定減碳立場,並確認碳費將於明年如期徵收。
委員會匯集政府、產業、公民團體及學者專家的力量,透過密集的會前討論與正式會議,制定具體可行的減碳路徑。第二次委員會議特別設定了階段性減碳目標:2030年較2005年減量28%、2032年減量32%、2035年減量38%(各有正負2%的調整空間),顯示台灣加大加速減碳的決心。
為促進產業綠色轉型,環境部已申請設立100億元綠色成長基金,預計今年中啟動,投資綠色新創企業。同時,「資源循環新創產業聯盟」的成立將有助於建立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減少台灣對進口關鍵物料的依賴。
在人才培育方面,環境部與32所大專院校合作推出「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涵蓋氣候變遷管理、溫室氣體盤查等專業內容。市場數據顯示,綠領職缺的起薪中位數已從3.5萬元成長至4萬元,增幅達14.3%,顯示綠色就業市場的蓬勃發展。
未來,委員會將推動台版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針對高碳洩漏產業進行碳排強度試申報,預計今年底前上路。同時,計劃明年推動「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機制,並將組團赴德國學習歐盟碳定價經驗,為建立「先行者聯盟」鋪路。
彭啓明強調,透過委員會的跨部會協商與討論,政府將持續推動淨零轉型,協助產業提升競爭力,打造低碳供應鏈,建立「綠色台灣品牌」,實現經濟安全與永續發展的雙重目標。